仍旧是我 发表于 2014-8-25 14:41:20

绍兴游记

本帖最后由 仍旧是我 于 2014-8-25 14:43 编辑

为了行文方便,写成了书信体。亲爱的M:今天我到达绍兴了。一直梦想着让脚步去流浪,心却总是羁绊。前几日,我终于有时间出去了。在途中,你不知道我的心有多激动啊。这是绍兴,鲁迅的故乡,周作人笔下乌篷船停靠的地方。那个与张爱玲有过私情的汉奸胡兰成也曾描写过这里。这里并不华丽,却是伟大的,这里人文荟萃,产生过众多名人,王羲之、陆游、徐文长、鲁迅、周作人、秋谨、周恩来……一长串,数不胜数。最最吸引我的却是他们笔下描写的水乡。从我们家乡过来,一过上虞,风貌就变了,水多起来了,一大片一大片地占据着田野,在蓝天下汪汪的,像明亮的眼睛。你知道我是山野的孩子,我们的故乡靠山,四面环山,水并不多见,要有,也只是一条小坑,偶尔一个小水塘,我们邻村那条较大的河在我们那一带已是很罕见的了。要有那么一大片的水,平躺在田野上,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儿。可你看这里,全是水,那水有多么吸引人啊,在阳光下闪亮亮的,该是多么的灵气。虽然我有时会去杭州、上海,也会路过这里,可是那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只是把它当作沿途的风景,只是路过。可今天呢,一想到我投奔的是那里呀,去真正体验人文的绍兴,顿时有了朝圣的心情。一下车,我就被这一带的格局给吸引了。很古朴很特别的一个小镇(我不知是镇还是城,但是古街给我的感觉是很小),一面很大的墙上整个儿是鲁迅的像,他仍是那一袭灰色长衫,左手夹着烟,凝望远方,烟气袅袅,仿佛是他被放大的思索。那面墙下,即是几个铜像,一个弯腰弓背的大人,几个小孩,我不辨得是谁。从那面墙和那几个铜像边上那条小街进去,就是鲁迅故居了。因为这是以前鲁迅曾住过的地方,现在这一整片就以这个为名了。这条小街就叫鲁迅路。鲁迅路并不窄,也不宽,但足以容纳几个人并行。地还是石板的,沿巷两边的建筑保存得很完好,一路走进去,鲁迅笔下曾提到过的三味书屋、百草园等房院就隐在其中。与鲁迅路相垂直的,有几条巷子,最中间的那条最宽,与鲁迅路交叉刚好呈十字型。安排好食宿后,在夏日黄昏的微凉里,我就在这两条街上来回地走,体验着这一带的风情。有时候我真不明白,人何以是这样一种动物,老是要追寻不可得的东西。就像此刻的我一样。其实人类的脚步应该在进步吧,现代的应该优于古老的才是,否则,我们仍是沿袭古代的那一套就好了。可是人的思维却是逆向的,总在怀念,怀念大唐,怀念秦汉,怀念民国风。鲁迅故居这一带就应该是民国风吧。长宽各数百米围成的步行街,确实与周围林立的高楼和车水马龙太不一样了。这里我们能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风貌。有的只是人们的脚步和人力车。脚步敲击在石板路上,人力车的车轮在飞驶。街街巷巷仍是民国时的那一个作派,很多家挂了一串串大红灯笼。沿街都是商铺,有卖字画的,有卖臭豆腐的,有卖古玩的,有卖琴的……不一而足。人们在古老的房子里做着现代的营生。哦,我忘了,其实路迅故居最有特色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周作人曾经提到过的乌篷船。怎能没有这个呢,没有这个绍兴就不成其为绍兴了。乌篷船是一种特别的船,这船在别的地方是见不到的,它像绍兴的师爷那样低调和内敛。这是一种窄窄的船,身子极细,却包着坚硬的铁皮,通体黑色。人需勾着身子才能钻进铁皮壳内。一般人都坐在铁皮壳的两边,亦即船的尖尖的两头,划着船。船窄是应了这里的景的。因为这里的河道一般很窄,只有这样的船儿才能轻巧地穿梭。遇到低的石桥,这种船仍能灵活地钻过去。河道虽然窄,却特别多,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条。这就是水乡绍兴。夏日里有点凉风的夜是最适合散步的。当我从沈园那边逛回来后,我又走在这条寂静的街巷时,我很奇怪这里竟是那么黑,没有几家灯光。按理,在旅游区,晚上逛逛商铺,坐坐乌篷船应该热闹才是啊。可这里走过的人不多,即使有人走着,也只是默默的,从不怨路黑不好走,也从不想着让灯火更明亮一点,让日子过得更奢华一点。绍兴的景点仿佛都这样,早上八点或八点半开门,晚上五点就关门了,一关门好像就没了他们的事了。就连这点灯光都那么吝啬。也许唯一例外的只有沈园,沈园仍是灯火辉煌,因为在那里,到晚上,戏剧(绍兴是越剧的发祥地,在沈园有越剧演出)才开幕。
亲爱的M:转眼我在绍兴已呆了三日了。一遍遍地行走,对这里慢慢地有点儿熟悉起来了。在鲁迅故居,鲁迅已被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就像宁波天一阁那一带,天一阁成了那里的地标。在这里随处都是鲁迅的影子,什么咸亨酒店,什么孔乙己,茴香豆。孔乙己被塑成一个铁黑的铜像立于酒店的门前,他仿佛随时提醒我们,茴香豆的“茴”有哪几种写法。从昨天开始气温更加地升高了,一天最高时温度达36度,所以人有点懒懒的,有点儿不想出去,去玩的兴致自然也减了很多。不过我还是去了几个地方,秋谨故居、周恩来故居、青藤书屋,还有兰亭。青藤书屋是一直想去的,但那个地方太小了,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只得先去兰亭。经过一个多小时车子的折腾,终于到达那里。说实话,兰亭那地方也真是小,进去只须半小时就能转完。而且这样的山和水在别的地方也能见到。但是兰亭太出名了,如果到绍兴不去那地方,又觉得实在遗憾。兰亭景区里好几处都留有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笔墨,记得印象较深的一个碑是“鹅池”,立于一个池子旁。还有一处景点叫曲水流觞,其实就是一条曲折的小溪。据传东晋永和九年(353)的某个春日,王羲之携他的友人谢安、孙绰等数十人在此处举行饮酒赋诗的活动。他们在水流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酒杯放在溪流中,酒杯由上游浮水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流水,如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王羲之将他们的诗结集起来,并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现在斯人已去,唯有那溪水流经千年仍不懈地流着。我在溪流边坐了坐。水坑极小,水的两岸不过跨腿的距离,水深也仅没足。水清且浅,水里的一块块石头清晰可见。两岸都是大块的石头,经过千年时光的打磨,变光滑可爱。水流极其曲折,它从远处而来,从兰亭边上流过。它的远处的源头隐在山间茂密的草丛中。亲爱的M,我也说不上来我对这里是什么印象。我承认,我是俗人,我不懂得人文历史和它的内涵。我也只是随性而已,我不想凭吊什么。但真真奇怪的是,在我走了之后,我真有点儿留恋这里了。这里谈不上有大的风景,但这里就像我们家乡的那条小坑一样,有着亲切感。出了园之后,小溪水面上的那一抹亮光始终闪现在我的脑海。我是在第三天去的青藤书屋。秋谨、周恩来实在太熟悉了,已经提不起我太多的兴趣了。青藤书屋一直是我念念想去的地方。我在赶车之前匆匆地去了下。青藤书屋离鲁迅故居很近,步行只须十分钟。但须拐好多个小巷子。徐文长是个奇才,书画两绝,但他一生落魄,这可能与他多次考试未中有关吧。在古代,文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科举,而他一直到40岁才中举人。他疏狂的性格也许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青藤书屋是徐文长的居所,这是明代遗留下的老房子,自然有点破败了。进去了,除了几张桌子、椅子和柜子,什么都没有了。不过正屋前后各有一个小天井。墙上似乎还渗着水,在大热天里,有一股凉气直透人心。徐文长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度过他的一生的,这都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了。时移事易,一代代人过去,但他的旧居还是保留下来,供我们凭吊。“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文长晚年是这样一种景况。而今人去屋空,但他屋前墙脚的那几株芭蕉却愈加鲜绿肥大了,在满是断垣和荒草的小院里显得很是夺目。


胡明刚 发表于 2014-8-26 01:31:48

读这样的文字很赏心悦目,典雅而有情趣,你写给谁啊?
读沈从文写给兆和的信,也有这样的风格,其中还配手绘的插图呢,好玩

一个人旅行 发表于 2014-8-26 16:44:15

仍旧是我 发表于 2014-8-27 10:20:35

胡明刚 发表于 2014-8-26 0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这样的文字很赏心悦目,典雅而有情趣,你写给谁啊?
读沈从文写给兆和的信,也有这样的风格,其中还配手 ...

写给谁保密啊,呵呵,我觉得这样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选择的叙述,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沈从文看得不多,只看过他的翠翠,外加几篇工团散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绍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