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 发表于 2008-1-3 20:27:18

【傅月庵】有人问我2007年的人文书

(文/傅月庵)

人文类《认得几个字》/张大春著/印刻出版

《越读者》/郝明义著/网路与书出版

《江湖在哪里?》/吴音宁著/印刻出版

《甲骨文》/彼得 海勒斯著/卢秋莹译/久周出版

《居酒屋闲话》/李长声著/远流出版


大约从2000年起,台湾读者所担心的事,便不是没书读,而是怎么也读不完书。尤其非小说类,每年总有新的类型书写出现,让人眼亮心动,旧雨新知层积累进,丰饶多元於是形成。出版观察可以客观,书籍阅读则非常主观。2007年台湾人文类书籍迭出不穷,一人双眼所见,殆如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且书籍之入目,又多半与个人阅读脾性、与书相遇之因缘有关,很难说具有代表性。追根究柢以下所述诸书,不过是「2007年一名北台湾中年男子在所能接触的范围内自认为很值得一读的人文类书籍」而已。

2007年是个焦虑年。焦虑来自漫天盖地的政治喧嚣,以及几乎所有人都摇头的教育改革。下一代的教养,一下子成了四年级同学会的共同焦虑:简媜写《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印刻)、李艳秋写《走一条快乐学习的路》(天下远见)、夏瑞红写《酱子就可爱》(时报文化),还有,别忘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天下杂志)。但最有趣的一本,私意偏好,还是写完《聆听父亲》,接著用父亲身分发言让人聆听的张大春《认得几个字》。此时此地,多半父母总把希望(责任?)归诸於学校,还愿以「家教」为己任者实在不多。大头春豪兴不减,别人不会教,那我自己来,不逃避不推托。「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兔」,只此一点柔情,遂让此书更有可观!

经过多年努力,「与书相关的书」(book about books)这一类型阅读已在台湾生根,年年有佳构。今年的《布朗修哪里去了?》(漫游者)、《最糟也是最棒的书店》(布克文化)、《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网路与书)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但假如说,作者书写有策略,阅读似乎也不可一成不变,入乎其中也得出乎其外,好读得更有趣一些。那么,郝明义高揭「没有越界,不成阅读」的《越读者》,应该是面对资讯爆炸,不知如何「超链结」的嗜书瘾君子们的葵花宝典,人人都可一读的二十一世纪本土版《如何阅读一本书》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农业。台湾农业「媳妇仔命」,不分蓝绿,众人欺众人骑没人疼。积五十年忍气吞声之农怨,最後终於逼出了一名所谓的「白米炸弹客」杨儒门,以及吴音宁这本让人边翻边羞愧,深深觉得对不起这块土地每一位农民的《江湖在哪里?》。此书与前些年的《女农讨山志》(张老师文化)、今年的《青松e种田笔记》(心灵工坊)可并读,让我们对於这块土地的农业有了一丝期盼。「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事情最後也许不是这么绝望吧。

中国崛起後,人人都想搞清楚这条巨龙的真面目。关於中国的书每年总有几本,所可叹的,多半偏於「利」,今年撞衫对杀的《龙与象》跟《中国龙与印度象》就是一例。反之,类如二十多年前包德甫《苦海余生》那样具有人文关怀的好书却被掩盖在一片钱流之中。《甲骨文》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彼得海勒斯1996年踏上中国土地起,教英文、当记者,为了撰稿,经常自带帐棚,上山下乡采访。2006年他以「隐喻拼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变化的《甲骨文》一出,各方好评不断。原因无他,论到底,在他笔下,中国的土地会呼吸,中国人有血有肉会思考,而不仅是一笔又一笔的数据、一个又一个的案例而已。

日本离台湾很近,文化交流却很矛盾。以出版而言,若非一面倒连声叫好的「哈日书」,就是相对菁英取向的「文学书」。新世纪以来,风向渐转,茂吕美耶、新井一二三两位以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功不可没,日本庶民文化之趣,逐渐为读者所知所爱。今年两位女生的《传说日本》(远流)、《我这一代东京人》(大田),乃至北正史、泽田重隆《东京下町职人生活》同样可读。但论风头之健,尤属李长声。从木马所出的「时代小说」系列起,他所写的导读便为读者所喜。《居酒屋闲话》更看出其「知日」功力所在,谈论异国文化而不失主体性,不卑不亢,转而自嘲,这在今日的中国人,尤其是面对日本的中国人,可说绝无仅有,无怪乎其受欢迎,从北京、上海、广州到台湾,沿途掌声不绝。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08-1-3 20:28 编辑 ]

一诺千金 发表于 2008-1-4 08:42:28

整天跟没头苍蝇一样
现在想想
能静下来心里阅读
也是一种奢侈

带三个表 发表于 2008-1-4 11:19:15

忙碌人读读闲书就行了,放松心情,添点趣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月庵】有人问我2007年的人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