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正西《支遁以“神疏”开支公茶风》
评李正西《支遁以“神疏”开支公茶风》 没看到他的文章前就有所耳闻,2007年新昌旅游文化部门延请了安徽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位退休教授,名叫李正西。目的是来梳理新昌文化。此人是中国古汉语学会第一批会员,写过小说,出版过多部专著,人们评价他说:在历史领域文史领域文史方面的硕果累累。具有敏锐的眼光观察和梳理复杂的学术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往往可以从不疑处存疑,从而得到崭新的见解。具有开阔的视野。他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一位评论家云云。听到这些有关他的闻说,我内心不由得滚过一阵“滴咕”:这李正西敢到大文豪鲁迅,大文痞姚文元的家乡来作一回“文丐”,双手执个热煎堆,真能提得起,放得下吗?但愿他在新昌早出成果,那天看看他的文章先。
但在没看到他的文章前,我在内心已有了严苟的审视验收定案。要是新昌文化梳理研究,发生在自觉时代的一九八八年。发表的文章即使在义理,考据和辞章方面有疏漏,疵次。我将予以宽囿。要是有关新昌文化的梳理研究,好比处于一种医学上的“随机双肓安慰剂临床研究”状态,就是在对新药进行试验过程中,对一部分患者用真药治疗,对另一部分患者用无效的但和真药外形一样的安慰药,在试验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这就是叫做双盲,在选患者时通过随机的方式进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一种没有受过暗示,串联等外界信息污染的真实结论。相反,李正西此番衔命来新昌,是他的不自觉行为,受到的又何止是强烈暗示,简直是不由分说,要的结论,就看你的胡诌功夫有多少高强了。
但我毕竟有期待,一时间足够了,来新昌已有二年了,二,资料充分占有,作研究的人,财,物有保障。三由于李正西的职业身份,有关辞章,训诂,知识背景,知识底蕴总比别人轶群超伦吧?
可事与愿违。看过《支遁以“神疏”开支公茶风》一文后,有的事不得不说。
二
李正西《支遁以神疏开支公茶风》走的是“以诗证史”的路数。“以诗证史”作为治史的法门本身没错,但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坐实”把握的复杂性。这样李正西在本文中的大漏子就露出来了。当然还有李正西对相关知识的无知。
李正西《支遁以神疏开支公茶风》对“神疏”二字的个性阐发似乎是他来新昌的独家之见,也是他证明支遁是佛茶之祖的奠基石,就引用他文章第四部份的部份内容:
---经过考察和分辨,发现支遁是把茶叶称作“神疏”的。
支遁有歌咏“神疏”的饮茶诗,并且不止一首。
支遁的《咏怀诗》其三说: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
泠风洒兰林,管籁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化土,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冏冏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这说的是,在沃洲山上,轻妙的微风洒向开满兰花的树林,流水边的音响如箫管齐奏清亮的歌唱。耸入云霄的高崖上蕴育着灵气雾霭,神奇的玉叶蕴含着滋润,味美悠长。红色沙砾映照湍急水流的翠色,芬芳的芝兰照耀五戒清爽明亮。
支遁的《述怀诗》其一也说:
翔鸾鸣昆崿,逸志腾冥虚。
惚怳回灵翰,息肩栖南嵎。
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
高吟漱芳醴,颉颃登神梧。
萧萧猗明翩,眇眇育清躯。
长想玄运夷,倾首俟灵符。
河清诚可期,戢翼令人劬。
《咏怀诗》其三中的“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和《述怀诗》其一中的“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中的“疏”,指的就是茶树。
“神疏”是茶树的根据,从语源说,汉魏以前,“疏”,是包括茶树在内的植物。唐代以后,“疏”,加草头为“蔬”,才成为蔬菜的专称。
从文献看,如《周礼·天官·大冢宰》:“臣妾聚敛疏材。”《地官·稍人》释此条,“疏材,木材也。”注:“凡蓄聚之物瓜瓠葵芋”都是“疏”之属。这说明,“疏”,是包括木本植物茶树在内的植物。
如《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敷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中“疏”的注也是“草木之食为疏食”。这说明,“疏”,也包括木本植物茶树在内。
所以我们说,支遁《咏怀诗》其三“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诗句,给我们提供了支遁饮茶的信息。
“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表明这“神疏”是生长在凌霄崖壁之上,笼罩在孕育祥瑞的雾霭之中,蕴含滋润。这说明,这只能是茶树,而不是蔬菜之类的草本植物。
因此,可以确认,支遁所说“神疏含润长”,说的正是茶树的生长形态。
所以,我们说支遁《述怀诗》其一“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表明他是在山隅的河边,将足放在流动的波澜里,口衔着茶叶,吐纳气息。
这样,皮日休发出“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的感慨,就不是空穴来风。
这样,说支遁是佛茶之祖也就有了扎实的根据。
------以上为李正西文章引用部份
事实上呢?这“神疏”其实是著名的天台道地药材乌药,著名的仙家妙药天台乌药。天台乌药,乌药的道地简称,是乌药中的上品。历代本草典籍中记载:“乌药,以产天台者为胜,故称天台乌药。"
乌药,樟科。根据李自珍〈本草纲目〉对它的描述:乌以色名,药状如(鱼旁)(鱼比),鲫鱼。故俗呼为(鱼旁)(鱼比)树。《本草拾遗》叫旁其。方音讹也,南人亦呼为矮樟,其气似樟也。
由于天台乌药本身的历史内涵也可称得上一种彪炳史册具有深远国际影响的中药材。把它的史料,史实引述在此,让大家边学习,边认知。对本文好象有失散神气的后果,故我把它的相关资料用专条的形式附于文后。希望各位看官学习天台乌药的相关知识后能对我的论证起佐证裨补作用。
当然首当要务就是推翻李正西所讹说的诗中所出现的“神疏”不是茶树。
同支遁同年生,同是北方人,宦游浙江,曾担任过章安令(治所在今椒江章安镇),同为入剡一时名士并同支遁一起参加过兰亭雅集的孙绰,写过一篇咏赞天台山的传世名篇《游天台山赋》,这《游天台山赋》完整的篇名为《游天台山赋并序》这《序》孙绰引用了支遁的另一名篇《天台山铭序》中的一句话:支遁天台山铭序曰: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仅仅的一句话作为《天台山赋》的序。孙绰在《天台山赋》中描写和咏赞天台山:赤城霞起而见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在文中孙绰把天台山作为寻不死之药的福庭,是当时晋时文人名士中的共识,也是晋代历史以前的共识。也是当时普通民众对天台山的共识。此共识并沿袭到后世的唐,宋。并影响到世界。
而支遁久居天台山旁支余脉边裨之沃洲山,写有《天台山铭序》,并对天台山的地理,风土,物产定有相当的认知,他在天台山铭序中曰:往天台尝由赤城为道径。并在天台山草筑支硎寺.对早已闻名遐迩仙家妙药天台乌药理应是常识性的知识。
再者从支遁流传后世的诗文集中考证,访求内在的历史信息,支遁诗文中对药,对生命的赞美,对生命的达观之情到俯拾皆是。人们常说诗无达诂。从我所引述的诗文中看,全是正信正念,没有象李正西这样乱解,穿凿到是真的。支遁在他的《八关斋诗三首并序》中说
-----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往。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外身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遂援笔染翰。以慰二三之情。
又支遁在他的《咏八日三首》其三中说
----
缅哉玄古思。想托因事生。相与图灵器。像也像彼形。黄裳罗帕质。元报拖绯青。神为恭者惠。迹为动者行。虚堂陈药饵。蔚然起奇荣。疑似垂 微。我谅作者情。于焉遗所尚。肃心拟太清。
在他的《八关斋诗》其三中
----靖一潜蓬庐。 泳初九。广漠排林筱。流飚洒隙牖。从容遐想逸。采药登崇阜。崎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柳。解带长陵 。婆娑清川右。泠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达度冥三才。恍惚丧神偶。游观同隐丘。愧无连化肘。
因此他在采药路途中看到的“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宵崖育灵霭,神疏含润长”,“采药登崇阜。崎岖升千寻”,“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蔬。”决不是李正西所说的什么茶叶。
根据文献看,如《周礼·天官·大冢宰》:“臣妾聚敛疏材。”《地官·稍人》释此条,“疏材,木材也。”注:“凡蓄聚之物瓜瓠葵芋”都是“疏”之属。这说明,“疏”,是包括木本植物樟科乌药在内的植物。
依据如《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敷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中“疏”的注也是“草木之食为疏食”。这说明,“疏”,也包括木本植物樟科乌药在内。
而能称得上神疏的木本植物只有天台乌药。
在有仙道求真,追求长生的时代风尚魏晋时代,名士风流有吃酒,药,散为时尚的年代,支遁在沃洲山同这种神疏近在咫尺,所以支遁采炼的,天台乌药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推翻了支遁诗中所述的不是什么茶叶。新昌是什么茶道之源这种无厘头闹剧这出剧本也就失去了开场戏。因为还有事实证明佛家同茶叶反生关系的支遁并不是第一人。在此就不表了。 支遁以“神疏”开创“支公茶风” 一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的药用、食用、安全、卫生,与佛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百丈怀海法师制定《百丈清规》,以法典的形式规范了佛门茶事、茶礼及其制度,使佛门与茶更深地结缘。《百丈清规》是我国第一部佛门茶事文书。
禅茶一味,禅门著名公案。说的是一僧参谒赵州从谂法师,赵州问:“曾到此间否?”僧说“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另有一僧来访,赵州问:“曾到此间否?”僧曰:“未曾到。”赵州又曰:“吃茶去”。院主问法师:“为什么曾至也云吃茶,不曾至也云吃茶?”赵州召院主:“院主。”院主应诺,赵州曰:“吃茶去。”
从谂对三个情况完全不同的人都用“吃茶去”,实际上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要求僧人抛弃成见,不要执着于“曾到”或“未曾到”;无论新到、未曾到,认识或是不认识的,只要不向外寻觅,只向内求,从如“吃茶”这样日常的生活中也可获得禅悟。
支遁是沃洲山沃洲精舍和石城山栖光寺的开山。
支遁也是饮茶的,并且可能是佛茶之祖。
但缺少更多明确的文字记载。
二
明确说到支遁饮茶的,首先是唐代诗人裴迪。
裴迪,陕西关中人。任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与王维齐名,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裴迪早年与王维过从甚密,“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晚年居终南山,与王维来往更为频繁。王维那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是答赠裴秀才裴迪的。诗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传诵不绝的名句。
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裴迪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以高质量的艺术丰富了盛唐诗歌。如《华子岗》一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王维的辋川别墅有华子岗、欹湖、柳浪、茱萸渊、辛夷坞、竹里馆等名胜。王维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颇为乐。王维与裴迪曾各赋五言绝句二十首唱和,以歌咏其优美景色。裴迪的《华子岗》即是其中一首。这首诗从“日落松风起”的听觉写起,写到“还家草露晞”的视觉感受,再写“云光侵履迹”的触觉感受,摄取“山翠拂人衣”的充满情趣的景象。虽然笔墨疏淡,却将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山色美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其风格恰与王维山水诗相得益彰。
裴迪在游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市)龙盖寺时曾经赋《西塔寺陆羽茶泉》(在唐代龙盖寺已改为西塔寺)诗一首曰:
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
《全唐诗》卷129
“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点明了东晋支遁和唐代陆羽的机缘。裴迪说,虽然这里草堂已经荒芜,蛤蜊遍地,茶井也冷清得生了鱼,但“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仍然会使人回味咀嚼当年支遁和陆羽煮茶烹茗的高风余韵来。裴迪与陆羽是同时代人,他所说的是可信的。
据《天门县志》,支遁曾经在复州竟陵县城西湖之滨的龙盖寺设坛布道。他在那里宣示佛经,并开凿了一口井,名“品字泉”、“三眼井”,用此泉水烹煮甘醇可口的香茗。
四百年后,这龙盖寺,正是“茶圣”陆羽被收养的寺院。龙盖寺(唐时已称西塔寺)主持智积禅师在一石桥边抱回一个三岁的幼小孩童。这个孩童就是陆羽。陆羽在寺里长大,研习佛经和茶道,用当年支遁开凿的三眼井中的泉水烹煮香茗。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钻研,写成了我国茶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茶经》。由于陆羽的缘故,支遁开凿的这眼泉水,又被称为“陆子泉”,“文学泉”。
这真是支遁饮茶的佳话。
三
其次,明确说到支遁饮茶的,是唐代诗人皮日休(834?-883?) 《茶中杂咏·茶瓯》一诗。诗写道: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说,他是如同“支公”即支遁一样,打坐在松树荫里饮茶,端起“邢客(定窑)与越人”造出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美妙瓷器,欣赏杯皿之中的茶汤,只感到茶杯里的茶叶如同枣花一样旋转耀眼,茶水喝到口中,沾齿喷香。皮日休说,这样美妙的感受只有像支公这样的高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他也是这样饮茶的吧。
皮日休,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自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有诗文集《皮子文薮》传世。鲁迅称皮日休与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是晚唐“一塌糊涂的泥塘里放出的光辉。”《小品文的危机》
皮日休也是喜好饮茶,懂得品茗乐趣的茶道大家。他有《茶中杂咏》诗九首,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描述了茶从生长、采摘到烹茗和饮用的全过程及其美妙的感受。上引一首《茶瓯》是第八首。
皮日休以享受烹茗煮茶乐趣的高雅情调,引支遁品茗为同调,颇为难得。
四
皮日休如此看重支遁品茗的情调,那么,支遁有无记述自己饮茶的文字呢?经过考察和分辨,发现支遁是把茶叶称作“神疏”的。
支遁有歌咏“神疏”的饮茶诗,并且不止一首。
支遁的《咏怀诗》其三说: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
泠风洒兰林,管籁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化土,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冏冏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这说的是,在沃洲山上,轻妙的微风洒向开满兰花的树林,流水边的音响如箫管齐奏清亮的歌唱。耸入云霄的高崖上蕴育着灵气雾霭,神奇的玉叶蕴含着滋润,味美悠长。红色沙砾映照湍急水流的翠色,芬芳的芝兰照耀五戒清爽明亮。
支遁的《述怀诗》其一也说:
翔鸾鸣昆崿,逸志腾冥虚。
惚怳回灵翰,息肩栖南嵎。
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
高吟漱芳醴,颉颃登神梧。
萧萧猗明翩,眇眇育清躯。
长想玄运夷,倾首俟灵符。
河清诚可期,戢翼令人劬。
《咏怀诗》其三中的“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和《述怀诗》其一中的“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中的“疏”,指的就是茶树。
“神疏”是茶树的根据,从语源说,汉魏以前,“疏”,是包括茶树在内的植物。唐代以后,“疏”,加草头为“蔬”,才成为蔬菜的专称。
从文献看,如《周礼·天官·大冢宰》:“臣妾聚敛疏材。”《地官·稍人》释此条,“疏材,木材也。”注:“凡蓄聚之物瓜瓠葵芋”都是“疏”之属。这说明,“疏”,是包括木本植物茶树在内的植物。
如《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敷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中“疏”的注也是“草木之食为疏食”。这说明,“疏”,也包括木本植物茶树在内。
所以我们说,支遁《咏怀诗》其三“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诗句,给我们提供了支遁饮茶的信息。
“霄崖育灵蔼,神疏含润长”,表明这“神疏”是生长在凌霄崖壁之上,笼罩在孕育祥瑞的雾霭之中,蕴含滋润。这说明,这只能是茶树,而不是蔬菜之类的草本植物。
因此,可以确认,支遁所说“神疏含润长”,说的正是茶树的生长形态。
所以,我们说支遁《述怀诗》其一“濯足戏流澜,采练衔神疏”,表明他是在山隅的河边,将足放在流动的波澜里,口衔着茶叶,吐纳气息。
这样,皮日休发出“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的感慨,就不是空穴来风。
这样,说支遁是佛茶之祖也就有了扎实的根据。
五
新昌县政协王学洪主席2008年8月在《建设茶道文化长廊 促进旅游 致富茶农》的文章中指出:
“新昌是中华茶道文化发祥地之一。自魏晋以来,剡溪、沃洲、天姥,历来是书法家、画家、雕塑家、诗人、道士、高僧、政治家、旅行家集结的地方。东晋支遁开创了“支公茶风”,唐朝皎然、陆羽、李季兰的“茶道创世三人行”,白居易的50首茶诗名篇,还有明代著名学者张岱《夜航船》一书中的“天姥茶”之说。
我们确定以大佛寺为核心起点,就是说大佛寺风景区内建设的栖光净院,原为大佛寺开山早期三寺之一,也有深厚的茶文化背景。其创建者为晋代佛教领袖支遁,在此凿井开泉,煮茶品茶;高僧竺潜、昙光等也曾品茗悟禅,布施众生;智者大师往返于天台山与石城大佛寺之间,“尝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可以说,栖光寺在当时的佛界、茶界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堪称“佛茶滥觞、茶道之源”的起点。茶道文化作为天姥山文化的重要分支,值得整理与开发。”
文章所说东晋支遁开创了“支公茶风”,正是支遁把茶叶称作“神疏”所开创的佛茶境界。
可以想象,在古时剡东(今新昌)这相对封闭、闲隐宁静的地方,以支遁和竺道潜为代表的十八高僧和以王羲之、孙绰为代表的十八名士在这宁静、闲适、和谐的环境中,潜修,煎茶品茗,探究佛理,开创“佛茶之风”,使得儒家的“仁爱美”、道家的“生命美”、佛家的“禅意美”,发扬光大,是多么光芒普照的景象。
支遁等佛界宗师开创的佛茶之风,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皎然、陆羽、卢仝、皮日休等茶道大家。
(来源: 新昌新闻网)作者李正西 假设得很大胆,求证得很神疏 zjol上的同三是否就是楼主? 同三是偶 诗证只能在有史料和实物前提下作个旁证而已。诗人不是史学家,他们所写也不过是道听途说,怎么能拿来当证据。
话说回来,新昌在挖资源吹牛皮打造自己形象方面,远远超过了天台。 应该看到新昌人的长处,而不是自怨自艾,AB说得对,现在动还来得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