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13:57

转贴;默默无语两眼泪!网友探访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9-11/09/xin_2521106051037953272722.jpg先前报道:网友重祭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烈士妻子生活艰苦呼吁关心

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网友 至诚大兵 博客

感谢贵阳晚报记者刘流,他在写出了感人至深的通讯的同时,拍摄了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属的近况照片,今天一早传送给了我大兵。刘流还欣慰地告诉大兵:稿子在贵阳晚报发出后效果不错,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贵州电视台将于近期前往威宁拍摄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妻子李金花的故事。
看了照片,又让大兵难受和流泪。在此,大兵将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的家人近况照片发给网友们,敬请大家感受其中的味道。大兵想起了曾经很有名的一个电视剧《那山那水那人》,姑且就形象地为这一组照片取名为《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吧。

另外,关于为高山下花环的英雄们扫墓及回忆的系列博文,在新华网推荐并引起了网友关注之后,共有超过12万的点击和大约600条跟帖留言,仿佛在网络世界刮起了一场“花环英雄风”,成千上万的国人在关注和关心着英雄烈士们的以前和家人的现在。昨天的博文《梁三喜捐躯扬名妻儿生存特艰辛》后,有网友“出污泥而不染”这样留言:“每次看您和上官正义的回忆战友的文章,我的心都是疼的,泪也是止不住的流。敬佩您们---流血牺牲的英雄!怀念您们---流血牺牲的英雄!我想帮英雄们的亲属做些事,那位我们的95岁的母亲和我们的妹妹,那位可亲可敬的30年未嫁的军嫂和他们的儿子……。那怕让我只给他们说上一句宽心的话语或安慰的或理解的都行。我要对烈士们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您们,您们将永垂不朽!我要对烈士们的亲人说:辛苦了,我的亲人,真是委屈你们了,你们不但流了血还让你们流泪!我虽很微小,可我很愧疚。对不起,泪流得我满眼模糊,我实在写不下去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您博友,让我有机会读到生死离别,真情流露的怀念战友的好文章。”

  也许,这位博友的留言,代表了广大善良的网友国人,在此,大兵的战友们让大兵代表所有的参战战友,感谢大家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感谢大家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亲人的关注!有了大家的关心与厚爱,相信英雄“梁三喜”烈士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会有可喜的改变!

无铭 发表于 2009-11-11 17:15:17

    敬礼

小石头 发表于 2009-11-11 17:19:34

唉!!!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0:25

小石头 发表于 2009-11-11 17:21:24

向英雄致敬!
他们不应被忘却!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1:27

听提到丈夫王发坤名字,李金花泪流满面好几分钟
  
嫂子啊,你才57岁,重负与伤悲,让你如此苍老!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2:08

李金花和大儿子一家在破旧土茅房前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3:16

英雄的遗孀和后人应该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关心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6:48

《下跪,向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 点击阅读博文>>>

作者:至诚大兵

年初的二月中旬,为纪念对越作战30周年,纪念作战中为国捐躯牺牲的战友,大兵写下了博文《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之墓》,展示了我最敬仰的对越作战牺牲的三位战友之墓照片,当时的照片,是大兵拜托成都战友“风牌”拍摄,其时正值烈士墓在重修,故墓地显得破烂不堪,而且因战友“风牌”要为众多的扫墓战友拍照留念特忙碌,他未能找到梁三喜原形的我团二炮连王发坤连长的墓。

10月22日,在我原115团老领导王品端政委和刘云华团长的倡导提议下,原115团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战友们200多人,自费从16个省市汇集来到屏边,深切缅怀烈士英灵,捐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

祭奠扫墓中,有着许多感人而又伤情的场面与镜头,特别是烈士妹妹们伤悲的哭泣声音,久久地保存在大兵脑海中……今天,大兵奉一些朋友的“指令”,将大兵虔诚地向牺牲了的最敬仰的四位英雄下跪,也就是著名作家李存葆战后写作《高山下花环》中的原形人物的墓地照片,发上博客,敬请朋友们同大兵一起祭奠走了30年的英烈。

首先,要讲《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号英雄“梁三喜”原形――王发坤烈士。这次祭奠扫墓中,有一位与王发坤烈士一同参军的战友是这样说的:“我们所有牺牲的烈士,说起来王发坤是最不应该牺牲的,用世俗的话来说,他死得最划不来。”此话怎讲?听我道来。王发坤1968年入伍,入伍两年提干,后担任二营机炮连副连长,1978年初就确定了转业,并联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的时刻,中越边境风烟骤起,部队转入战备,当时在故乡家中的王发坤被部队电报召集回到军营,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老王,现在要打仗,部队扩编需要大量军官,特别是炮兵干部缺乏。希望你能够放弃转业,留下来参加打仗。” 王发坤毫不犹豫表态:“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是参军多年的老兵,上战场义不容辞!”按说王发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早就命令我转业了的,我不能违抗命令――所以,我不去参战!”因为同样的情况,有人就是这样说的而免上战场。可是,王发坤上了战场,在首日被敌人炮弹炸死牺牲。战后,部队去人到达王发坤家中,王发坤家居住在简陋的“叉叉房”,了解到王发坤家里财产不值百元(当时币值),却留下了许多债务。王发坤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抚恤金作为还债费用,嘱咐妻子将自己的军大衣作为嫁妆交给以后再嫁的丈夫。这些情节,后来被著名作家李存葆战后写作《高山下花环》时,将英雄的籍贯从不熟悉的贵州威宁县移植到了他所熟悉的沂蒙山老根据地,赋予了更加博大深厚的背景内涵,于是王发坤这“梁三喜”,感动了无穷的中国人。

然而,王发坤牺牲30年了,此次扫墓中,就是我在王发坤烈士墓前下跪磕头的时候,有来自贵州的战友讲:听说王发坤的妻子30年没有再嫁,家里依然非常艰苦困难。此事,怎么不让人心酸落泪……!

希望,贵州的相关部门,能够关怀王发坤烈士的家属,让他们能够活得有尊严一些,以此告慰王发坤烈士的在天之灵!大兵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王发坤烈士家属的信息,尽力发动战友们帮助烈士遗属!写到这里,大兵的手颤抖起来,泪水又止不住滑落在键盘上……

群培旺堆 发表于 2009-11-11 17:27:35

其次,讲英雄“靳开来”,靳开来原形之一的郞玉明烈士。记得,当年部队要出征前夕,那是1978年的12月中旬,在连队伙房背后的土坡上,我大兵与两位刚宣布由班长提升为排长的战友会集,我对无后座力炮排排长郞玉明(靳开来原形之一)说:祝贺你,郞排长,众望所归提干,算是熬过“冬天”出头了。郞玉明排长对我苦笑道:“兄弟啊,要打仗了,国家这才给了我一个23级送命的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哟……”郞玉明是1972年底入伍的重庆丰都(著名鬼城)兵,人品与军事技术都一流,列为干部苗子培养,风趣幽默,偶尔会说一句“二话”(牢骚话),可是工作从来不含糊,当兵6年了仍然是大头兵一个,下半年临近退伍的敏感时间,连队已经同他谈话准备退伍,他已经做好了退伍才穿的便衣,栽种了象征“扎根”连队的退伍留念树,这时候,中越关系急转直下的变坏,部队突然进入战备,扩编中才将郞玉明提拔为排长。真正的是如他所说的“要打仗了,国家这才给了我一个23级送命的官。”

  果不其然,出征上了战场后,他郞排长将鲜血与青春永远地留存在了战场,埋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

  想起这些,想起出征前的这一幕促膝谈心,郞排长的话音声声在耳啊……

其实,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刘增武烈士,同样是一个“靳开来”,他是河北人,1970年底入伍,也是一直做大头兵,虽然年年是做教导队教员的工作,干军官的事,到1978年底才给了个打仗送命的官,担任二连副指导员,在攻打215的战斗中,请缨带领突击排打头阵,数次负伤不下火线,最后英勇牺牲……他上战场而推迟了婚期,战前留下了给未婚妻的信,此次他昔日的未婚妻委托朋友代其烈士墓前焚烧纸钱,以寄其情……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默默无语两眼泪!网友探访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