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恍若隔世---徽青古道回来 [打印本页]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0:49
标题: 恍若隔世---徽青古道回来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霄别梦寒。


伤愁是淡淡的雾,铺天盖地,悄悄弥漫,没有目的,没有着落,是一种纯粹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美的感觉。因为美,所以认同,所以记住,所以深刻。而此次徽青古道之行,满目的古道芳草青翠和远山苍茫,竟然让我有了恍惚的伤愁,以至于不时想起李叔同先生的《送别》。而《送别》小曲里那种若即若离般的凄迷阴柔,以及恍若隔世一般的失落别离,陪伴着我一路归来。




歙县县城一角)



    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宣城驴子的5.31徽青古道之旅就是从古徽州府治之地歙县开始。徽青古道,是当年的徽州府城至青阳县的“古官道”。古史记载,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而我们此行的路线,基本上就是沿着历史上古道的记载路线而行。

许村的高阳桥)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就是我们此次徽青古道的第一站,许村的历史可上述到东汉,古称富资里和昉溪,至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方改名为“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宣城驴队的B队老少21人到达许村已是上午的10时左右,在领队妖刀的带领下,我们在许村的高阳桥外面匆匆的远望了一下,来不及细细品味高阳桥上二边楹额“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的意思,就坐上了前往茅舍的包车。车行无路,下车行走在通往茅舍的机耕小路上。再仔细品读高阳桥,通过楹额的意思,觉得高阳桥应该有着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
顶着烈日和胡思乱想,机耕小路让人走的有几许心烦气燥,行走在这样的机耕小路,海拔的攀升是不知不觉的。行至眼前视线范围内的大山半腰处茅舍村,全队人马已是饥肠辘辘 ,找到一农家商量做中饭,补给略已疲惫的身心。山里农家的白米饭蒸火腿肉确实是无比的美味,狼吞虎咽般吃过午饭,考虑前路依然漫漫。应急走为上,穿越村中青石小巷,青石板古道也由此真正的开始。

茅舍村上山的第一程青石板古道)


    古道好多地方已被荒草藤蔓遮掩,透着一股苍凉和无奈。也许是行走的人少了,周边竹林和植被保护得很好,进入山道,恍如进入了一个枝叶亭亭如盖的原始森林,泥土的气息、草木的郁香扑鼻而来,每一种变化的颜色都浸透出生命的古典艺术。浓烈的阳光从枝叶缝隙斜射下来,映衬出绿的浓淡层次,幻化出微妙的色感,身心顿觉清爽。遗憾的是,这种不可复制的清凉之美却是无法搬迁。以在于我在渐行渐停中,逐渐加长了驻足的时间,贪婪般想把此刻的清凉定格成永远。


    古道遗址,在现代文明之下,曾经长时间被忽视、被省略了,但是在寂静、肃穆中它们仍然拥有执拗的力量。古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一代代徽商最初正是从这里走出深山,创造了一个个“无徽不成镇”的时代神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驻足细看脚下的青石板,其古远和磨损程度,可以想象古道的往日,行人和流走货物又何止千百万之数? 与其说今天我们的驴行古道是在重温这些历史的载体,不如说,是这些历史的遗迹顽强地自己站出来,向我们诉说当年徽商故事。也许当年天没亮时,年轻人结伴就要远行了。推开吱呀作响的厚重木门,踏上了这段山道。身后有人在油灯下嘤嘤地哭起来,不远处传来狗吠。年轻人知道父母的目光追随在身后,但他们没有再回头,一直往前走着,就这样走出了皖南的深山老林。故乡已被抛在身后,而眼前的茫茫山道,极可能就是人生的不归路。此时,他们耳边听到的似乎是依稀传来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偶尔,这些成功或不那么成功的徽商回头看时,他们生命的全部风景,都在徽州古道的坐标系中展开:岁月是条纵向坐标,而金钱、物质、名誉、声望等身外之物,则构成了横向坐标。人生拼搏的每一种体验、每一种尝试,都是其中一个个的相交点,丰富而复杂的生命历程虽然极易被时间的潮水淹没,但生命的密码却被这古道保留下来,以至永远。

(曾经繁华一时的茶坦村)


(徽州府治屏障海拔998米的箬岭关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一路往上,到达茶坦村。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当年古道繁华时,家家都是客栈酒楼。现今已是破落不堪,村民主要靠种茶、种竹和种药为生,看着粉墙上的各个年代的标语口号……从抗日到文革、从计划生育到防火,历史变迁的痕迹分明在诉说山村岁月的悠悠。休息一会儿,汗湿的衬衣已干了,该出发了。过箬岭关沿着石板道继续前行,路边多见枝杈如巨蟒般的古树,有的甚至有近百年树龄。山水明秀,古木参天,人行其间,青草的香味,山鸟清脆的鸣声,泉水的淙淙相和。在这样下山的过程中,驴友“化蝶”一直在说,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着太多莫名的不真实感。是的,古道的凝重和芳草连天,用心绪和眼睛去勾勒,真是一幅色彩丰富的调色板,而这样的不真实感其实就是一种恍惚。这样的恍惚也正是我一路的思绪,行走过程一直在想象李叔同先生《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意境,于是恍惚自己的前世今生,于是有理由去莫名的伤愁,伤愁古道西风瘦马,伤愁夕阳西下,伤愁断肠人在天涯。


(通往太平县上岭脚和谭家桥的古道)


    历史卸掉了古道的庞杂与重负,驴行苍莽古道,让古道包容起自己,把古道的静谧延承心间,把古道的宽广扩展到心境的边远。古道不仅是个锻炼行脚的好去处,而且也是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与它相逢的短短半日,整个灵魂都变得轻灵而丰盈,虽然也曾有着淡淡的伤愁。但是踩着时间的长廊走向远方,远方除了遥远,就是一生等候的绿色,也许这种绿色就是生命的绿色。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当歌 于 2008-6-3 01:43 编辑 ]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0:51
附经过路程的一些资料:

箬岭关


    箬岭关位于歙县城北约30公里处,又称“大关洞”,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的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关扼守,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东20米处,有汪公庙遗址一座,屋顶已毁,现仅存四壁。附近村民把各处找来的石碑都堆放在此处,明朝清朝的都有。庙侧有古井一个,井水依然清澈。 出关,北通太平县,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太平军和清军当年也曾多次在这一段上往来厮杀,有个叫“万人坑”的地方就是当初的战场之一。而现在这里非常清寂了,抛弃在野坡上的断石碎砖,虽已被芊芊青草湮埋了半截,但似乎仍可闻当年的厮杀声。

    汪王庙供奉的汪华(586—649),字国辅,又字英发,歙县登源汪村人(今属绩溪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拥军10万,号称吴王。此后十多年间,汪华保境安民,六州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顺唐朝。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和保六州功绩,授予方牧,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奉诏进京。贞观二年(628)被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为右积福折冲都尉。唐太宗征辽,委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汪王庙初建时仅为一名宦祠。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座上的匾额为“六州屏翰”,两侧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祬今稼穑沐神功。”在后人看来,汪华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王庙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避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祭祀的祠堂宗庙。



茶林场

    茶林场的全称是“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是黄山毛峰茶的原产地。文革期间曾有上万名上海知青在这里生活劳动。目前这里还属上海管辖,连派出所都是上海静安分局的,当地医院还可以使用上海的医保卡。初到这里的徒步者都会大吃一惊,皖南山区里竟然有这么一个海派小镇:上百名老外在咖啡厅、酒吧里闲逛,甚至光着身子在晒日光浴……让人以为自己到了衡山路或是阳朔。

    住宿首推“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青年旅舍,背包客的梦幻之家。提醒一下,青年旅舍是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住客必须自己携带洗漱用品。晚上的娱乐场所首推心族之旅酒店后山上的“天竺楼”,不逊于衡山路的“shasha”。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0:59
标题: 宣城驴友的众生相..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03
标题: 中午的农家饭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07
标题: 目的地--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中的自助晚餐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11
标题: 晚上的狂欢派对---(1)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15
标题: 晚上的狂欢派对---(2)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17
标题: 清晨......村庄........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19
标题: 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中的帅哥美女




作者: 梵天舟    时间: 2008-6-3 01:20
原帖由 长风当歌 于 2008-6-3 00:49 发表
...这种不可复制的清凉之美却是无法搬迁。以在于我在渐行渐停中,逐渐加长了驻足的时间,贪婪般想把此刻的清凉定格成永远。...


是一头有思想的驴          不过...没人催你吗?



(呵呵所以偶是不赞成在行程时间允许前提下匆匆埋头赶路的驴行滴... )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01:26
因为是压后小队长,总在等待最后的驴友,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去驻足和审视古道。。。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8-6-3 07:54
也是压队滴!
作者: 冰晶    时间: 2008-6-3 08:01
与柴爿一样,一定是个好压队!
作者: 行者    时间: 2008-6-3 09:29
让人羡慕,就是没时间,有时间真该去走一程
作者: 皇家斗牛士    时间: 2008-6-3 09:47
去年组织了次徽青古道,不过后来偶们走错了路,改道去了南屏影视村,西递。茶担村,箬岭关都没有走到,楼主的这贴又让偶回忆起去年这次驴行情景....那种伤愁西风瘦马,伤愁夕阳西下还没有找到前进的道路,一片迷茫,一片忧郁.....
作者: 冰晶    时间: 2008-6-3 09:55
[quote]原帖由 长风当歌 于 2008-6-3 00:49 发表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霄别梦寒。


偶走古道时常有这淡淡伤感!
作者: 风中劲草    时间: 2008-6-3 10:31
斗牛士,几时邀上长风当歌再走徽青古道!这位压队有思想文化地说
作者: 无非如此简单    时间: 2008-6-3 11:36
偶走古道的时候中暑了
平生第一次中暑记忆太深刻了
没时间伤感。。。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14:11
原帖由 皇家斗牛士 于 2008-6-3 09:47 发表
去年组织了次徽青古道,不过后来偶们走错了路,改道去了南屏影视村,西递。茶担村,箬岭关都没有走到,楼主的这贴又让偶回忆起去年这次驴行情景....那种伤愁西风瘦马,伤愁夕阳西下还没有找到前进的道路,一片迷茫, ...


仔细看过你们去年的贴子,你们确实是走错了路,有机会来安徽,一定和你们同行.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14:12
原帖由 冰晶 于 2008-6-3 09:55 发表
[quote]原帖由 长风当歌 于 2008-6-3 00:49 发表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

是的,这种感觉是油然而发的..
作者: 长风当歌    时间: 2008-6-3 14:13
原帖由 风中劲草 于 2008-6-3 10:31 发表
斗牛士,几时邀上长风当歌再走徽青古道!这位压队有思想文化地说

期待有时间和大家同行.
作者: 皇家斗牛士    时间: 2008-6-3 17:26
长风胸,好啊!
作者: likely_qh    时间: 2008-6-3 18:42
支持,一 定 再 开
作者: wǒ☆逗    时间: 2008-6-15 15:11
学习学习学习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www.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