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芦苇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芦苇笛随记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1: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没有谈到《红楼梦》
最近工作比较忙,疏于看源流了,以后补上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21: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出一孔,富贵有道
——《商道轮回》读书笔记

春秋,战国时代是传统中国的黄金时代,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先秦时代的中国富豪榜。陶朱之富即指越国大夫范蠡,越国称霸后,范蠡去官从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并且三次散尽千金,深谙进退之道的范蠡告诫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他自己就在功成之时选择了身退,经商有道,才会迅速积累财富,在范蠡的成功中让我钦佩的是他的眼光和心胸,让我艳羡的当然是他和西施才子佳人的故事,这样的人物大概也只有在战国时代才会出现了。

孔子的门徒中有贫而乐道的颜回,也有儒商之祖子贡,子贡富有家财,且擅长外交辞令,一言存鲁,可见是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不过子贡的眼光就不够远大,以致于不擅慈善之道,原来施舍也不一定是好事。

管仲的《管子》一书提出了利出一孔的思想,从此财富渐渐为垄断体系控制,利出一孔的通俗表达既官本位。千古一商吕不韦投资政治,资助秦昭王孙子公子异人回国,最终继承王位。而对于曾经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吕不韦送爱妾给子楚,作者指出是不符史实的,让我有点失望。吕不韦服毒自杀的结局也难免让人有点感叹。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是富人嫁女的一个代表,司马相如凭借着卓文君父亲的财产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之后又以《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并得到重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来自北宗真宗皇帝的《励学》,社会的腐败从卖官可以预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个海盗,也是个商人,还是招安官员。从他出身,成长到后来的领导沿海势力,真是个传奇。

秦始皇把重农抑商的政策昭告于世,寡妇清经营的丹砂是于秦始皇的求长生不老有利,所以迅速致富。汉武帝抢掠了民间财富,专卖盐铁,长期征战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唐玄宗和王元宝一贵一富,能见人所不能见之龙。

[ 本帖最后由 芦苇笛 于 2008-10-6 20:33 编辑 ]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21: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白发,梦断五代

《割据生态》这本我花了一个下午加半个晚上看完的,感觉不是很喜欢,只是记住了李商隐的那首《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有济世抱负的诗人盼望可以施展才华,成就大业后归隐江湖,可乱世容不得贤才,士人们只能泪满襟而不得志。
唐朝帝国的末期,权争的战场长安命将如草,骨为践踏。深得唐僖宗支持的田令孜在僖宗驾崩后也逃不了战败而忘的结局。把昭宗看作比儿子宝贵的杜让能心甘情愿被昭宗赐死,难辨忠奸的崔胤引狼入室,导致了帝国的覆灭,大权在握的朱全忠暴躁,好色,虽然建立了梁国,最后被儿子所杀。盗亦有道的杨行密游仞有余地驾驭了一个团队,写得好诗的杜荀鹤也学会了投其所好,吴越王钱廖满足于衣锦荣归。南唐后主李煜在这样的乱世中只能故国不堪回首。
好多人名,杀戮的世代,人性也被扭曲了,苦的是百姓。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1: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君为臣纲

《君臣契约》这本看了比较长时间,有些断续,不过收获还是有的。

古代的五伦中,君臣关系是第一位,君为臣纲,臣子的一切行动要以君主的利益为中心,但是世上没有无条件的付出,要臣忠于君,君也得礼遇臣,君臣关系在现代社会转变为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虽说少了一些制约,多了一些平等,但了解历史的君臣关系,也可借鉴。

孔子认为君礼臣忠是理想的关系,孟子则告诫君主,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伍子逢殃指的是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戒,中了越国的计,还赐死伍子胥。而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复仇是对孟子理论的一个注解。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他的名言也流传至今,或许“女为悦己者容”更适合我的人生。荀子将忠臣分为大忠,次忠,下忠。君主是否具备优秀的政治品格是能否实现君臣遇合的关键。齐景公虽有著名政治家晏子辅佐,仍一事无成,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虽不是最好的方式,也成就了一番大业,当然他自己也算不得忠臣,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是如鱼得水,这和刘备礼遇贤士的品德分不开。

乱世的君臣关系是两极关系,到了垄断体系的太平世代,君臣关系就转向单边体系。而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是例外。唐太宗说为臣极难,魏征只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五代又是乱世,历五朝的冯道虽称为不倒翁,却也只能被历史记载为不忠之臣。宁死守节的苏武流传千古,而和他经历相似的李陵只能慨叹时不我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让忽必烈杀之有悔,“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于谦虽不免悲剧结局,也成全了后世美名。乾隆帝的《贰臣传》仿佛有点自相矛盾,但也可见忠贞不贰的观念深入人心。郑成功是求忠臣不必于孝子之门的一个例证。

君臣遇合在现代社会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工作快乐,家庭幸福都要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 本帖最后由 芦苇笛 于 2008-6-7 11:10 编辑 ]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时代的经济制度

《天下财利》讲述了传统中国帝制时代的财政问题,和《商道轮回》虽同属于经济理论的探讨,着眼点却不同。管仲的“利出一孔”理念被历代奉为圭臬,直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对之进行了反思。
管仲的成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出身底层,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进行政治投资,管仲很注重经济的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春秋时代,齐国正是凭借他的“利出一孔”政策,而保证了强劲的财政实力,首先称霸。“利出一孔”并非完全为君主考虑,也是“为民作主”,管仲在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赢得了个人的富贵。秦国的过早灭亡,很大原因和暴敛无度的财政政策有关,孟姜女哭倒长城是百姓的心声。唐玄宗时代的刘晏对劫后的帝国财政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他给商人获利空间,他的赈灾方式是以粮换物。汉武帝的“罪己诏”显露了政治智慧,也让帝国的财政根本回归到重农。《盐铁论》给民间的贤良文学和朝廷重臣提供了辩论的机会。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青苗法”违背经济规律有关,当然不能苛求那时的人懂经济学。贾似道的荣辱似乎牵动着天台人的心,虽然历史基本认定他为奸臣,不过他在经济理论上的数学偏好还是取得了成效的。道光是个节俭的皇帝,只是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黄宗羲和顾炎武虽反清失败,但他们对沿袭三千年的帝国治理模式发出了质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家国产权》是利用在公司的午休时间看完的,延续了很长时间,新来的MM都跟我说,你还在看这本书啊。没办法,平时实在抽不出时间。
    本书从尧,舜的禅让开始解说国家政权,也就是一种产权的合法性转移是一个资源积累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早期的皇帝借用一些异相和传说来增加皇权的合法性,传说舜帝目盖重瞳子。秦帝国的辉煌和幻灭,或许不只因为皇帝的暴政,却是伤害了大多数子民的利益。
关于产权,不仅皇帝要关心,有抱负的子民也可以争取。孔子说:春秋无义战。那个金戈铁马时代,无论是合作谋国打买卖的吕不韦,粮仓里的快乐老鼠李斯,老将廉颇皆不能避免悲剧命运。
    对家国产权的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而内部稳定压倒一切。开国皇帝经历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多半对此有深谋远虑,却也终免不了帝国覆亡的周期性规律。朱元璋的经历可谓是最艰难的一位君王人生了,从乞丐,到和尚,到起义,从血雨腥风中闯出,他所构建的宦官,文官互相牵制的代理集团也够巧妙,无奈皇帝一人承受繁杂公务,实在是不太现实。所以他的后世子孙还是走向了亡国。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治乱迷局》
        这本书讲述了动荡时代如何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本书是基于《东周列国志》的故事来分析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贵族皇帝,他有着绵延千年的贵族血统。但是秦末的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刘邦称帝改变了权力的固有形态。从管仲到孟子都对君王的个人生活没有太多约束,只要为王能与民同乐,即可使天下太平。也许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行为是太过头了,以致亡国。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颠倒众生的尤物:夏姬,因为她而引发了多国之间的战争。历史的是非很难评说,但是权利,金钱,美色总是争夺的源头。
    随着权威危机的到来,平民阶层开始活跃起来,孔子的“仁政”虽未得君主的赏识,却成为两千年后的中华文化之源。秦统一六国前,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但就是大商人吕布韦辅助秦国王孙嬴异人登上王位,他也得以共享天下,留下传世名作《吕氏春秋》。这两天正好看了电视剧《吕布韦传奇》,当然电视剧的历史真实性是比较低的,但大概可折射历史,何况本是门外汉的我总要有些故事联想来增加趣味性。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族继承》
现代社会财富积累迅速,却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周期规律。有一些家族企业或许可以得以很好的传承,但是在世界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前十名中没有中国。不过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继承却是家族继承的一种扩大版,所以这本书给我们列举封建王朝,豪门贵族的兴衰更替故事。
赵国与秦国同祖,在秦国一统六国之前存在了七百年之久,“赵氏孤儿”的故事讲述了赵氏家族在兴旺时差点惨遭灭门,后又重新恢复权势的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功推行,让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但是赵武灵王的传位却并不成,欲分国为二,导致政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开疆辟土,过度劳民,而他的继任者仍延续暴政,且又无能,导致亡国。唐太宗多次问侍臣,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或许在一代明君两者都不难,但如果后继无人,再大的家国也会迅速消亡。想起最近看的电视剧《李后主与赵匡胤》,前者虽才华横溢,也多情仁义,却难逃亡家亡国的悲剧。而后者出身名门,更把家族的传承扩展为帝系的传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诗人刘禹锡对士族浮沉,终致湮没的感伤。看完这本书,除了多了解了历史故事外,想到自己虽非出身富贵人家,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家族的骄傲。。。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2: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八十四集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部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片子让张纪中出名了,也让罗贯中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丰满,流传。当初电视热播时,我好像就看了几集,那时正读高中吧,一方面没多少课余时间,一方面对这种历史片也不是很感兴趣。可这回,我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我也感动落泪,看到刘阿斗的昏庸无能,令我为蜀国英雄悲哀,魏,蜀,吾三国鼎立,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传奇,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
    曹操是个枭雄,学通文武,胆识过人,爱惜良将,因而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生性多疑,错杀款待他的老翁全家,最后得了风涎还疑心华佗要害他而不肯就医,还毒打一代名医华佗至他死于狱中。不过他的一些诗歌的确很有文采,“人生苦短,辟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历史的宏观来看,曹操也算是一位名留青史的人物。
    刘备凭着皇族血统,还有桃园结义的张飞,关羽成就大业,他有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孔明为军师,因而三分天下有其一。赵云长坂坡从八十万大军中奋勇救出刘阿斗,可见与刘备的情义不逊结义。刘备托孤诸葛亮,临终寄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能记下,才有了北伐的失利,挥泪斩马谡。刘备也有艳福,娶得孙权妹妹,虽然后来还是分隔。
    周瑜英雄年少,风流倜傥,小乔初嫁,赤壁之战建立功勋。只可惜他气量狭窄,被诸葛亮三气就一命呜呼了。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吊孝周瑜情真意切,他们的交量也是英雄惺惺相惜,无奈各为其主。
    连环计,美人计,火攻,空城计,一个个妙计,一场场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令后人品评,感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8 19:18 , Processed in 1.0639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