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郑鸣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拙闲话 (闲话继续,帖子重起。)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人生和幸福。
      甲说:“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好死不如懒活,活多久是多久,如果能长生不死,那是最好不过。”  
      乙说:“幸福?个体的自我满足吧。我不在乎活多长,我在乎今天是否快乐。什么价值、意义都是主观的东西,我没必要因为别人的眼光盯着,就不会走路了吧。”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谈道德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17 20:44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几本诗钞,需要的,请给我短信。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17 20: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4: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小妹说我写得深奥,我何尝不想唠叨成家常闲话。可能心性偏于峻急,想说的话往往到了嘴边又缩了回去,所以,给你的感觉总是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以后的闲话,我尽量保持愉悦的基调,即使泰山崩于眼前,也不惊不诧。
      接着说说道德。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0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9-19 00:00 发表
大蒜发神经!甚不为然!生大病一场后看你如何感叹!



哈哈,我早“死”过两次了,也可算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所以,对你的假设,一笑置之。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华强 于 2007-9-19 02:03 发表

有好多此类书今晚全死光光了




我给你配一套 台州历代典籍吧,但只能提供复印本。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林华强藏书被淹事想及
      
毕竟书生,对于书我有着莫名的感觉。还没走出南山的时候,我只能从村里,渐及邻村,甚至翻过几个山头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借心仪的书籍。但山哈冷岙,蓄书之人毕竟不多,所蓄之书也多神魔演义及武侠言情小说之诸,看多了不免生厌。往往这个时候便回头翻检家中几本可怜的红宝书,还有两三残缺不齐的古籍,如《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战国策》等。《战国策》文风恣肆,比起《左传》、《国语》的古朴典雅,它则更显华丽活泼,自由而洒脱,到处透着浪漫气息。他可能是战国时期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史料和纵横家、策士们用于揣摩、演练口才的文稿,所以当大家风传《演讲与口才》杂志时,我常一笑置之。

我系统接触文学其实很晚,大抵在初一下学期。《红楼梦》和琼瑶小说(人民文学版)借自前杨村同学杨小敏处。外国文学,却是通过同学汤文辉从其叔叔哪搞来的,但大都是俄罗斯文学,这可能也是时代之故。这类书并未引起我的兴趣,一是生活经验不曾重叠,二是人名太过冗长,记不住,哈哈,所以到现在我对外国文学一直不感冒。不过,也总算过目了。

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我整整读了一年。这套书写了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2166年的中国历史,加上西太后演义、历朝史演义,一共13部,724万余字。书是我表哥搞来的,主人是谁,我也不清楚,但这套书对我后来读史、治史很有影响,譬如高二在历史课上读《资治通鉴》被茅冬星老师没收,高三问范孝逸老师借钱买二十五史(百衲本)以及趁周六下午休息和野人陈阳兄去临海买了三套通史,即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单册)、范文澜《中国通史》(十册)、周谷城《中国通史》(上下册)。

但真正把我引入治学之途的却是村里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兄长——郑文鑫(北大历史系86级博士)。我们村子人口稀少,鼎盛时也不过300人,但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当时读大学的就有郑文鑫、郑文娟、郑武勇等,尤以文鑫哥学殖最深。他当时已博士毕业,在北大任教,出国前托运回不少图书,如《历史学》、《国史大纲》、《中华二千年史》、《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中国大历史》、《中国史研究入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夏商史稿》、《先秦史论稿》、《士与中国社会》、《秦汉魏晋史探微》、《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魏晋南北朝论丛》、《东晋门阀政治》、《理学·佛学·玄学》、《两宋政治经济问题》、《明清史讲义》、《简明清史》、《秦汉官制史稿》、《中国思想史》、《十批判书》、《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等,这批书,我借读到离开天台,初始并不知究竟,只当认字,后来重新翻阅,恍然如对故人。

文鑫哥现在美国,去年据说要回来,但终究没有消息。我们虽在一个村子,住得也近,但并不熟悉。有一年,他带媳妇回家,可能不惯山路崎岖,他爱人没走几步就歇足了,只得由文鑫哥背回家里。这很让村里传为“笑话”。也就在那年,我和他见过一面,也没谈几句话,但他,还有他的书,对我走上治学之路,不啻良师益友。



(未完,出去办点事,回来继续闲谈)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19 11:39 编辑 ]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7-9-19 10:18 发表

原来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感言!那就怪不得咯! 难怪越来越会装蒜咯!



要卵话汤,请去别处。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沉默 于 2007-9-19 10:21 发表
为什么我们现在吃的比以前好了,身体却不如我们的祖辈们好呢?祖辈们虽然吃的是些米糠.青菜之类的,水果蔬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种植的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所以他们所以 ...




私见:小孩子先其野(唤起原始的兽性),后其文(教化兽性而为人),才能真正优化人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 19:02 , Processed in 1.0611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