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镜头之三:</p><p><br/></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2#
发表于 2006-4-25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p>偶的马上叫盲眼来!</p><p>旷课很久了也!</p>
113#
发表于 2006-4-25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p>测试测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5 12:32:45编辑过]

114#
发表于 2006-4-27 02:51: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诺千金</i>在2006-4-25 10:14:00的发言:</b><br/><p>偶的马上叫盲眼来!</p><p>旷课很久了也!</p></div><p></p>不按时上下街,扣他1000街币。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font size="2">盲眼同学表现是很好滴。</font></p><p><font size="2">对于好同学重在平时表现。</font></p><p><font size="2">&nbsp;</font></p><p>&nbsp;</p>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拾贰】红卫街740号&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的地图在66年的夏季是一天一个模样。随着文革的开始,那些原来的街名巷名大都充满封建、落后气息,所以都得毫不动摇地改掉,以显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于是,这些街名和店名都改成了充满着革命意义的新名,“反底”、“红卫”、“胜利”等等街名取代了原先的名称。文革结束后不久,这些街巷又都恢复了原名。 <p></p>&nbsp;&nbsp;&nbsp;&nbsp;&nbsp; 山城天台的中山街是小城最为古老的商业街,在66年这条老街也被改名为“红卫街”,尽管中山街的名称来自孙中山先生。看看这条老街街名的演变过程,倒是有点味道,中山街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街区格局,明嘉靖年间,以县衙为中心,其东称为“泰宁街”,其西称为“永清街”。民国期间改名“东大街”和“西大街”,之后又改名为“中山路”。66年曾名“红卫街”,82年复名为“中山路”,现以劳动路为中心,其东为“中山东路”,其西为“中山西路”。这大概就是中山路历史上,名称演变过程。 <p></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街名中,我们能感觉到不同时期的名称,都有时代的烙印,“泰宁”与“永清”向往的是安康清静的生活,民国时期的以“中山”为命名的街巷,全国到处都是,而红卫街则是文革的产物,在文革结束后这些街名都消失了。山城虽然街巷不多,但改名却不少,那个时代同红卫街一样而更名的有:“学弄街”改名“生产路”、“小东门路”改名“胜利路”、“赤巷”改名“先进路”、“华光巷”改名“光明路”,这些街名也都在文革结束后不久,或恢复原名,或另起新名。 <p></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卫街的街名也用了16年,那是一代人所熟悉的名称,但令人奇怪的是现在城中,人们几乎没有会提起红卫街,都说中山街,偶尔说到红卫街,还很难一下子就能确定它就是现在的中山街。是人们在潜意识中回避这一街名,还是人们真的忘了这条街自己生活了近20年的街巷?就是忘了街名,但发生在这条小巷的事,还能否与红卫街相联系起来?这一些似乎没有答题。 <p></p>&nbsp;&nbsp;&nbsp;&nbsp;&nbsp; 街巷的门牌是街巷最本质的外在符号,门牌号侧是它最具实用价值的体现,人们按门牌号来寻到住户,邮电员按门牌号来投递信件,门牌号就是住户对外联系的标识,人们称这为联系地址。在红卫街街名消失了20多年之后,原先的门牌号也都更换成了新的街名了,当初的红卫街门牌也基本消失了,就是偶尔还挂在门上,也不被人们所注意,因为,它已失去了它原来的联系作用。红卫街740号民居还无意间保留着一张门牌,门牌号经岁月的风雨,有点模糊不清了,这张挂了16年的门牌,在今天已没有了实际的作用,但它向后人展示着当年的影子。 <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6年4月18日摄于浙江天台中山东路</p><p>&nbsp;</p><p></p><p>&nbsp; </p><p>&nbsp;</p><p>&nbs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15:38:51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7#
发表于 2006-5-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唉,盲眼的债越欠越多了呀!
118#
发表于 2006-5-7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p>祠堂与牌坊,也曾经是天台老城的名片呢,可惜毁得七七八八了。</p><p>哪个鸟人说过,民族的才是长久的,按这个道理,自然红卫街是不能和中山街比的了。</p>
119#
发表于 2006-5-8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p>偶好像也说过这话唉!</p><p>偶不是鸟人啊!</p>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2"></font>&nbsp;</p><p><font size="2"></font>&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拾叁】久违了,施督辉先生的那张脸</font></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近日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一文,感受了陈丹青特殊的视角,他看东西的角度的确与众不同,清醒而理智,让人读来可信。文中谈到了他对于鲁迅这位大先生的个人感受,他大谈鲁迅那张好看的脸,国人通常熟识的是他那张横眉冷对的脸,但陈丹青则说:“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这就是陈丹青所表达的他个人对鲁迅这张脸的解读,“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的不买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陈丹青对鲁迅这张脸的讲述,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在后司街网站看到的施督辉先生的那张脸,这是一位民国期间学者的脸,和蔼、坦然、精神、清高,并有点孤傲,或许这就是民国时期那些学者的内心写照,两张照片施先生分别身穿中式对襟和中山装,一张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士人的气质,另一张侧是新文化的象征。</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施督辉先生(1899----1977),毕业于国立南京高师商科,获商学、文学双学士学位,先后任教或任职于南京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务印书馆、福建集美商业学校。上世纪30年代初回到家乡天台,任天台县立初级中学,也就是也现天台中学校长,兼任教务主任。</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 让我们接着看这两张照片,穿中式对襟的那张要显得年轻一些,透过金丝眼镜,与我们对视的是一双清澈的眼,这双眼有着对未来的憧憬,隐隐间有着一丝年轻人的傲气。平整的西发分头,暗示着主人的新潮,而整洁的中式对襟又不失大家之气,这两者是那么和谐地体现在施先生的身上,照片的大红叉出现在许多年之后的文革,或许我们还能记得大红叉出现的时代的一些细节,尽管照片的主角——施督辉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人们心中或许都有意或无意地在回避着这一场景,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红叉下的施先生的脸依然是那样傲气十足,透过红色,我们竟能读懂深藏在傲骨间那一丝的鄙视,这让我惊诧,莫非先生早就预见到数十年之后的这一劫?</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另一张脸显然要成熟得多,稳重得多。金丝眼镜后面是一双和蔼,大度的眼,眼前的一切悲喜都那么的轻描淡写了,一切的功名都如云烟来去自然了,正因为如此,与后人对视的是一双和善而无欲的眼。中山装的风纪扣平整的扣着,第二颗纽扣间插着一支水笔,那是文化人的标致,上衣口袋中挂着怀表,表链扣在里面那件白色衬衫中,这就是民国期间,一位先生的派头。据一些曾领略过施先生当年风采的老人讲,当年施先生的风度那还了得,平时手握文明杖,头戴圆形的小毡帽,在谈话间常会自然地转成满口的英语。</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就在后司街网站看到这两张照片后的不久,于一个冬日的午后,特意前往天台四方塘路14号的叶氏大院,去拜谒施先生的故居。原先的宅院也是很有气势的,但现在已败落得很了,有许多处都已倒塌了,施先生的故居就在院子的西南角,透过木窗,仿佛施先生端坐在窗前,真不知道晚年的施先生是否还保存着照片中的那份眼神,夕阳下的施先生是否还手握文明杖,坐在屋檐下的那把发红的竹椅上,无所思无所欲?突然间,想起了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在《湿湿的想念》一文中描写沈从文先生晚年的那几句话:“我记得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他默默地走过,他死得透明。”或许,这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文革后,晚年的写照,施先生大抵也是如此。可惜,未能见到施先生晚年的照片。</font><br/>&nbs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看施先生的这两张照片,我想不只是看到了一张好看的脸,更重要的是如此纯正与透明的脸,我们已陌生得很了,久违了,施督辉先生的这张脸。</font><br/>&nbsp;<p></p><p><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照片来源:后司街网站,照片翻拍者:Jimmy_z</font></p><p><font size="2"></font>&nbs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7 10:48:0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8 20:26 , Processed in 1.0869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