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48#
发表于 2012-2-22 09:00:44 | 只看该作者
莫说磐石痴,曾听当年大师说法妙音。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2-21 23:41
堪称东土菩提。


47#
发表于 2012-2-21 23:41:14 | 只看该作者
莫说磐石痴,曾听当年大师说法妙音。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09: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4-9 09:09 编辑


智者大师说法处(当代)徐生翁 字在天台山佛陇)


    蓝天下的佛陇,显得格处的空旷。走在佛陇上,仿佛置身于天空之中,这种神奇的感觉,当年智者大师就深有感触,佛陇就成为了他到天台山之后的初修地。佛陇的东端,有一块长十二米的磐石平静地卧在山岗上,周围平坦,使得这块磐石格外地醒目,远远地,它就映入眼帘。

    隋朝的佛陇,智者大师就端坐在这块巨石前,开始了寂寞的修行,这是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之后,更多走在佛陇的僧人,被这块磐石所吸引,在僧人的心中,它充满神圣。不知不觉间,智者大师的前面坐满了前来听经的僧人,灌顶就是其中的一位。磐石前,智者大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灌顶心领神会大师的思想,将大师的讲述整理成集,这就有了后来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磐石旁边,还有数块形如僧人的岩石,于是,就有了罗汉听经的传说。其实,远远望去,到底那位是僧人,那位是岩石都很难判断。僧人就是入定了的岩石,岩石就是听经的僧人。当这一场景定格于佛陇时,就是一幅智者大师弘法的画卷了。

     1956年的初秋,佛陇十分的宁静,以往身穿海青衣僧人的身影已难得见到了,真觉寺的晨钟暮鼓也已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就在许多僧人还俗的大环境下,佛陇的磐石上,镌刻上了“智者大师学法处”七个字,署款处为:“徐生翁题,怀通刻石,丙申九月,西蜀海灯捐刻。”这是一位书法家和二位僧人对于智者大师共同的缅怀,也是对于佛教天台宗共同的崇敬。

    “智者大师说法处”字体雅拙天真,这恰好是书法家徐生翁的风格。徐生翁(1875年—1964年),浙江绍兴人,布衣终身,淡泊自甘,对书画艺术却孜孜以求。写下这几个字时,徐生翁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此时所写的书法已是铅华洗尽,别具情趣。他的这种童稚体风格与书写的内容,有着一丝契合,厚重而纯朴。僧人怀通的刻石也是十分的细腻,每一笔都渗透着这位僧人对智者大师的敬慕之情。

    海灯法师(1903年一1989年)四川江油人,二十一岁出家为僧,随侍虚云、静权等法师学佛习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僧人,当时他在佛陇真觉寺修行。对于他的武功,天台民间有多有传说,有关他的一指禅,许多老人也都见识过。现在国清寺周围茂密的树林,就有当年海灯法师护林的功劳。

    其实,在明朝佛陇上就有“智者大师说法处”的摩崖,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六个字已不可寻了。从《光绪台州府志》的记载中,我们能还原明朝的这方摩崖:“智者大师说法处,右摩崖七字,高三尺五寸,广一尺八寸,前行四字,后行三字,经七寸,在天台山大慈寺前石壁。”大慈寺也就是佛陇上的修禅寺。

   佛陇上的这七个字相隔了五百多年,但它们表达的都是对智者大师弘法精神的敬意。当我们注意到徐生翁写这七个字时,恰好是佛教衰落的年代,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在他们的心中暗藏着一种希望,希望天台宗教义能薪火相传。

    刻着“智者大师说法处”的磐石静立于白云之下,这是佛教天台宗的基石。远去的是大师的身影,留下的是大师的智慧,如白云般的流动,又如磐石般的坚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8:4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2-16 08:46 编辑

“佛陇”二字,近几年已风化得差不多了,
要不是有人指点,就是找到了地方,
也难已肯定了。
而“教源”二字,因岩石较为沙性,
现已完全认不出了。
“佛陇”二字有“指堂”二字的落款,
“教源”二字因无落款,
有些游记都将其归为指堂书,
好在《天台山方外志》有明确的记载。
44#
发表于 2012-2-15 16:35:56 | 只看该作者
该地农民有福,天天对着佛字劳动,锄一记等于念一卷经啦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2-15 15:47

恩,比庙里那些心猿意马的和尚,强百倍。

43#
发表于 2012-2-15 15:47: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佛陇”最好搞个铁架子罩着,小心农民种菜,一锄头刨了一块。
讲究点的,弄玻璃框罩住,露天的石雕, ...
褚留香 发表于 2012-2-15 10:25

该地农民有福,天天对着佛字劳动,锄一记等于念一卷经啦
42#
发表于 2012-2-15 13:06:30 |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2-2-15 10:25: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佛陇”最好搞个铁架子罩着,小心农民种菜,一锄头刨了一块。
讲究点的,弄玻璃框罩住,露天的石雕,最禁不起风霜侵蚀。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09:3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2-15 09:39 编辑


(佛陇 (宋)指堂禅师 字在天台山佛陇)


(教源 (明)许光宇 字在天台山佛陇)


                                  【伍】佛陇

    对于智者大师来说,陈太建七年(575年)是不同寻常的年份。这年的秋日,居金陵瓦官寺的智者大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千里之外的天台山。梦中定光禅师向他招手,说:“此为金地,吾已居之,北山银地,汝宜居焉。”此时的智者大师也正在寻求着一个幽静之地,以静思修禅,金陵这个地方太以喧嚣了,这个梦恰好给了他一个启示。

    也就在这年的秋日,智者大师来到了天台山。秋日的晨曦中,他走在了通往金地岭的那条小道上,当时他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抹秋色的金辉将会照亮他日后的佛海之路。那条山路,山风习习,山泉潺潺,当他来到山顶时,突然开阔,与梦中的景色一致。

    佛陇山有二条山岗合抱而成,形如燕窝,南边的那条是金地岭,北边的那条为银地岭。佛陇的山名,充满佛性。陇既有山岗的意思,也有田埂的意思,苦修于佛陇的智者大师,修建草庵,逐渐落成伽蓝,他要用自己特殊的人生思考方式,去完成佛教历上一次另辟蹊径的实践。当他将这一梦想播入佛陇这块田地时,他就坚信这方土壤会结出佛果。十年之久,佛陇上终于结出了佛教天台宗这枚佛果,天台法脉自此创立。

    佛陇是智者大师来天台山后的初修地,佛陇上有他创建的三座寺院,那就是中之修禅寺,东之太平寺和南之真觉寺。追随着智者大师的足迹,佛陇上,许多高僧大德走过,许多文人墨客也走过。“九里松风十里泉,徐徐送客上青天。”清朝诗人潘耒的诗句说出他们相同的感受。岁月中,有那么的僧人来到修禅寺,听智者大师讲经传教,还有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僧人,他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来听法,并将天台宗的教义传播到他们的国家。

    南宋的一个秋日,国清寺主持指堂禅师又一次走上了佛陇。他散步于佛陇,是要寻找一块山岩,一块纯净的山岩,他要在此刻上“佛陇”二字。在他的心中佛陇是一块圣地,怀着虔诚之心,将“佛陇”二字留在佛陇上是他多年的一个宿愿。终于,他在修禅寺前寻到了理想的山岩,岩几乎贴近山地,平整而光洁。指堂禅师亲自这二字刻在山岩上,每一笔都包涵着他对智者大师的崇敬之情,也寄托着天台宗源源流长的心愿。

    那是大约三百年之后的明朝,天台人许光宇也走在了佛陇上,他在“佛陇”二字前停下来观赏,行笔苍劲,筋骨丰厚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了他。作为贡元的读书人,许光宇喜欢指堂禅师的书法,他也深知这条山岗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于是,他写下了“教源”二字,并亲自镌刻在“佛陇”二字不远的石岩上,这一场景被高明寺的传灯法师无意间遇到。于是,他在《天台山方外志》中记下了这次邂逅,称“教源”二字为“明邑贡元许光宇书,虽无题名,余尝见其镌石。”如果将这二方摩岩连在一起,那就是佛陇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指堂禅师不但擅于楷书,还善作诗词。金地岭曾有他的“天台山”摩崖,国清寺前万松径入口处的山岩上,也曾有他的“万松径”摩崖,只是这些字现都已毁。近千年的时光过去了,“佛陇”和“教源”也已风化得难以辨认了,但佛陇作为天台宗教源的地位并非是时光所能磨灭的。
39#
发表于 2012-2-4 23:16: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1 01:45 , Processed in 1.0631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