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67#
发表于 2012-4-18 10:23:5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份宁静
66#
发表于 2012-4-17 09:42:13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康老夫子,在清廷被追杀搞臭,没想到在民国,这前清遗老的名头却处处吃香,风生水起,哈,活得很滋润。
65#
发表于 2012-4-17 09:38:54 | 只看该作者
哈,第一次看到朱夫子的大字。他和天台还有其他渊源,且更出名,是严蕊案……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4-1 19:50

严蕊的《卜算子》,我是很喜欢。“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8:5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4-17 08:56 编辑


(石梁飞瀑 (民国)康有为 字在天台山石梁)


飞梁悬瀑  (明)甘雨 字在天台山石梁)




                                     【拾壹】石梁飞瀑
     1924年初春,天还有点寒,康有为一身布衣的装扮来到了天台山。身穿夹袍,外面罩着一件月白蓝的竹布长衫,白布抹,黑布鞋。那一年他已六十七岁,当年维新变法的**似乎有点冷却了,但不变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广博学识和开阔胸襟的品质。

    这次游历天台山,是应临海屈映光与雁荡蒋叔南邀请,在一些政界名人陪同下来到台州,遍游了天台和雁荡山水,并留下了不少游迹题咏。天台的山水康有为早有耳闻,因为他对于佛学极有兴趣,对大乘佛教的精义作过较深的研究,他的大同思想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大乘佛教思想。

    康有为在游览了国清寺和高明寺之后,就来到了石梁。他只所以这样急匆匆地赶往石梁,是想欣赏前人留在那儿的摩崖石刻,民国初年,许多文人都津津乐道于金石学,有的不辞辛苦到民间访碑问碣。康有为极力倡言学习六朝碑刻,在他所写的《广艺舟双辑》一书中,将魏晋时期的民间石刻给予充分肯定。

    作为书法家的康有为,一生都在探索书法艺术,晚年的他,书法也渐入佳境,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书“康南海体”。他的书法有其独特的个性,后人用三个字来描述他的书法,“重、拙、大”。
“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

    在通往石梁的小道上,他看到了许多先人留下的摩崖,但都没有激起他的兴趣,那多是一些赞美的词句,在这位老人的眼中,显得一些矫情。之后,他又沿石阶而下,来到了石梁飞瀑的下方。

    在瀑布一侧的山岩上,隶书“飞梁悬瀑”四字前,他停留了很久,这四个字倒是有点古韵。飞流的瀑布打湿了他的长衫,他都没有察觉,字中的那几处三点水,真是灵动。落款处为“庐陵甘雨题,南昌熊枯书,江郃刻。”这方摩崖是明朝三人同游石梁时,所留下的作品,熊枯为南昌人,甘雨为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庐陵人,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这方摩崖也是石梁较早的摩崖之一。这方摩崖只所以能打动他,不只是它风格上的古韵,其中还那份坦然的直白。

    前人用了太多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对石梁的感受,在看完这些摩崖之后,虽然康有为也有同样的感慨,但是他还是十分地冷静。或许他觉得面对如此的神奇之作,所有的赞词都显得苍白,他只能老实地写上“石梁飞瀑”四字,落款处为“甲子二月,屈映光题,康有为书”,然后,请人镌刻在石梁碧潭崖壁上。

    夜深了,住在方广寺的康有为还沉溺于在石梁飞瀑的奇观之中,窗外是飞瀑的流水声,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诗句,“谁倒银河注赤城,石梁横绝瀑飞惊。明月照空雷不断,翠崖倚树听泉声。”这首诗是对摩崖“石梁飞瀑”最好的诠释。

    写完这首诗,康有为安然入睡,一夜无梦,次日游琼台仙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21:37:05 | 只看该作者
to 沧海一声笑:智者大师建的天台十二道场为:国清寺,修禅寺,真觉寺,高明寺,天封寺,太平寺,西竺寺,清心寺,九明寺,禅林寺,华顶寺和慧明寺。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to 七楼:五百罗汉堂前是复制品,真品在国清寺后山。
to 水水:俺也喜欢传说。
to ab:在严蕊案中,朱夫子可是反面角色了。
61#
发表于 2012-4-1 19:50:44 | 只看该作者
哈,第一次看到朱夫子的大字。他和天台还有其他渊源,且更出名,是严蕊案……
60#
发表于 2012-4-1 12:12:27 | 只看该作者
哟西

这些典故啥的我最爱看了
59#
发表于 2012-3-31 11:48:45 | 只看该作者
大中国清之寺石刻是否已移至五百罗汉堂前?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9:1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3-31 09:21 编辑



(枕石 (宋)朱熹 字在天台山国清寺寺后岩壁)


                                  【拾】枕石
    天台城外的东边,有一座成一字形的山,名东横山,山中有一座竹溪书院,书院在宋朝很有名声。

    宋朝的东横山修竹青青,泉水淙淙。初春,山道上,一位书生打份的行人与一位樵夫迎面相遇,书生问樵夫去竹溪书院的路。按樵夫的指点,书生找到了翠竹掩映中的竹溪书院,一阵古琴声从院中飘出。扣响茅屋的木门,让书生感受到意外的是应声开门的竟是那位指路的樵夫,两人拊掌大笑。

    这位书生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当时他受命到台州办理贩事,他专程到天台是为了访贤拜老,而这位樵夫恰好是他要寻访的贤人徐大受。徐大受为淳熙十一年(1184年)特科进士,学博德高的徐大受隐居于天台东横山,在此创办竹溪书院,并任书院山长。

    说明来意,朱熹行弟子礼。坐定之后,朱熹嗅得一丝粥香,灶中正炖着一罐大麦粥。喝着粥,两位高人侃侃而谈,想起刚才山道上的相遇,两人吟诗戏作。朱熹信口吟道:“路遇个老翁,自负柴一束。乌巾插在腰,背手牵黄犊。借问何处居?指点破茅屋。午鸡啼短墙,麦饭方炊熟。”听完朱熹的诗,徐大受微微一笑,亦以一律答云:“曲径沿山去,烟村四五家。两行金钱柳,一树紫荆花。壁上琴三尺,堂中书五车。跨过千层桥,便是他的家。”

    接下来的交谈极为投机,二人相见恨晚,抵足而谈,鸡鸣而息。让朱熹感到敬佩的不仅是徐大受的学问,更是他淡泊的心境,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这让身处官场的朱熹深感徐大受的自在。

    因为有了这次相遇,也就有了后来的“朱熹访贤”一词,但在朱熹眼中的贤人不只是像徐大受这样的学人,天台还有一些高僧同样也是贤人。国清寺的指堂禅师既是朱熹心中的贤人,也是他的至交。

    南宋的又一个春日,朱熹再次来到天台山。路旁杏花盛开,柳树吐翠,朱熹不禁想起了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的作者正好是他这次要拜访的指堂禅师。在通往国清寺的万松径上,他看到了“万松径”三字的摩崖,感到格外地亲切,因为这三个字就是指堂所书。指堂禅师曾任国清寺主持,他又是一位诗僧,他的《指南集》朱熹极为欣赏,曾亲自为此诗卷作跋。

    在国清寺的梅花下,他与指堂谈到了另一位诗僧寒山,寒山放荡不羁的生活,飘逸脱俗的诗句,朱熹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和自由,他提出了重刻《寒山子诗集》的建议。

    也就是这次与指堂的会晤,朱熹写下了“枕石”二字。枕石二字让人联想到了枕于山石的某位隐士,他是徐大受,也是寒山子。枕石漱流是隐士的生活姿态,枕山石,漱涧流与朱熹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崇尚理学的朱熹竟然向往起隐逸的生活,这与他同徐大受的交往休戚相关,也与深受寒山诗飘逸的风韵所感染有关。看到枕石二字,指堂微微一笑,他似乎读懂了朱熹内心的向往。

    之后,有人将朱熹的“枕石”二个字刻于国清寺寺后的岩壁上。字为正楷,字径五十厘米,下署晦翁,晦翁是他的号。“枕石”二字写得端端正正,恰好是朱熹端庄的生活态度,字中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对于朱熹,枕石而养神,漱流以愉心,是他所敬慕的生活姿态,人们很难想象枕石观云的朱熹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观,这是深藏于他心中的不变景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0 13:45 , Processed in 1.084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