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3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阮遇仙的故事有讲法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08:4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刘阮遇仙的新版本,关于这一流传千年,最富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好像并不是发生在天台境内。在网上看到媒体上关于这个故事的论述,现在摘录原文,与大家分享:刘门山与刘阮庙刘门山,为天姥山北支余脉,在新昌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桃源乡(今属城关镇南明街道)境内。位于第十五福地沃洲山、第十六福地天姥山之间,群峰攒簇,烟霞迷离,因刘阮遇仙故事成为历史文化名山,成为我国较早的仙凡爱情神话故事的发祥地。东汉至六朝,中华文化中道家神仙思想弥漫,剡地有“二火一刀可以逃”的谶言,而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仙境;刘阮遇仙故事又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期志怪述异小说名篇,刘门山仙境随之名扬全国。此后,同类故事竞相仿效,此故事各地多有衍化。 刘阮遇仙这一爱情神话故事,晋时的《搜神记》、《幽明录》、《续齐谐记》等早有记载。故事流传极广,为六朝小说名篇。历代文化名人元稹、曹唐、王十朋、阮鄂、齐召南、袁枚等多有相关诗文传世。元曲大家马致远亦著有《刘阮入天台》杂剧。本地域的志书亦不乏记载。据称剡人刘晨、阮肇历史上实有其人,阮肇的故乡在剡县阮庙,今嵊州中爱乡阮庙村,有纪念阮肇的阮公庙,现尚存大殿三间,北壁有康熙十六年的启圣碑和道光三十年重建阮庙碑。《剡录》记载:“县之南有阮公庙,即故居也。”王梅溪诗曰:“再入山中去,烟霞锁翠微。故乡遗宅在,何日复来归?”刘晨的故乡有二说,一说与阮肇是同乡,是嵊州倒臼爿人;另一说是刘门山人。遇仙故事发生在 东汉时。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刘门山在(新昌)县东南三十里,传云刘晨阮肇自剡采药至此,山有刘阮祠、山亭、采药径,山下居民多姓刘。”万历《新昌县志》云:“县东三十五里,沿溪而上有阮公坛。”民国《新昌县志》称:“桃源洞在刘门山中,即上所云刘晨阮肇遇仙于此。”1994年版的《新昌县志》说得更具体:“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刘门山)采药,迷路乏食,摘桃充饥。沿溪行,遇二女,姿容绝妙,相邀还家,殷勤款待,结为伉俪。住半年,春鸟悲啼,思归出山,至家无复旧居,已历七世。晋太元八年(383),刘阮复去,寻仙无着,徘徊惆怅溪头,不知所终。”故事梗概大体如此,有些古籍所载内容略有小异。 今刘门山麓有刘门坞,山村入谷临溪,丹枫耸立,浓樟覆荫,旧有阮公坛、迎仙阁,今废。竹木掩映半山腰的刘门山村,村倚刘门山(当地群众称倒尖山),群峰攒簇,烟霞迷离,山间盛产鲜果、药材、仙茶。五六十户人家,鸡犬相闻,散处其间,民风淳朴,真似人间仙境。清代著名学者天台齐召南有诗云:“刘门道是刘郎宅,风物真疑汉代余。”刘门山麓的桃树坞村,村前有横跨惆怅溪上的迎仙桥,当与刘阮遇仙故事有关。刘门坞至刘门山有采药径,原是缘溪而上的蹊径,山间小路秀竹婆娑,曲径盘桓山腹4公里,又上接枫香岭桃源洞,桃源洞亦称仙人洞,即青年药农刘阮采药遇仙的遗迹,深10米,高8米,藤蔓覆盖,蹊径难通。曹唐《仙子洞中怀刘阮》诗:“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晓雾风灯零落尽,此生无此问刘郎。”刘门山上有弈棋岩,传为仙女弈棋处;还有一方刘阮石,传为刘阮与仙女坐憩之处,形体不甚规整,“刘阮石” 三字不知何年何人所书所镌。刘阮 庙入口处立有“刘门道是刘郎宅,风物真疑汉代余”一碑豁然在目,为天台学者齐召南乾隆年间秋游“刘门道”的诗句。另据广东《肇庆府志》、《阳春县志》记载:刘晨后裔刘尚之,在唐代携家小从刘门山流寓广西贵县,其第三个女儿,取名刘三姐,即是后来广西的歌仙刘三姐(见上海《文汇报》1987年11月7日报导)。又据《浙江日报·江南名镇》介绍,缙云县壶镇有“汉代名隐阮肇的修身之所阮客洞”。 刘门山村迄今尚存刘阮庙,建筑保存完整,平面呈四合院式,由山门戏台、两厢、大殿组成。大殿三开间,木结构穿斗式,小青瓦屋面。大殿的墙体是三斗一盖砖墙,两厢为泥墙,建筑十分简朴。大殿明间后厝塑有剡人青年药农刘晨、阮肇的汉妆形象,束发农装,旁置斗笠、药锄、背篓;仙女姿容美丽,神态飘逸。刘阮庙大殿两侧柱弄立有四方碑石:晋·干宝《搜神记·天台二女》、刘义庆《幽明录》中刘阮遇仙故事原文、吴均《续齐谐记》中的刘阮遇仙故事原文、还有一方《刘阮庙重修碑记》。前三碑表明在汉晋时即有古籍记载刘阮故事,说明刘阮传说,源远流长。刘阮庙至今香火不绝。关于刘阮自剡采药至此遇仙的故事,当地村民耳熟能详,93岁的白发老人还能热情地向外客介绍。近几年来,外地慕名来此探寻桃源仙踪的游客逐渐增多,最多一天达400多人。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特意将刘门山单独划为一个风景区。 刘阮遇仙故事在全国有影响,如今刘门坞、刘门山、桃树坞三古村,惆怅溪、桃源洞、采药径、迎仙桥和烟霞迷离的刘门山等构成的完整的人文自然环境,文化原生态保存良好,这对于新昌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精神的家园,这一点人们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因此近些年来各地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刘阮庙为载体,将“刘阮遇仙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此,刘阮遇仙故事,已于2012年7月5日公布为浙江省

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6月16日,被绍兴市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初,县文物部门又将刘阮庙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44:20 | 只看该作者
褚留香 发表于 2014-11-24 12:01
新昌人很坏,游客拉到国清寺,还说这是新昌国清寺  
彻底没有人格的种群。

呵呵 娶了一个新昌老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1-24 12:01:48 | 只看该作者
新昌人很坏,游客拉到国清寺,还说这是新昌国清寺  
彻底没有人格的种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1-24 10:59:08 | 只看该作者
就在我们边上的隔壁村的,前两年有规划桃源景区的,还周边栽桃树的,后来金融危机来了,投资商也就没投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后来就不了了之,荒在那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7:48:43 | 只看该作者
崎岖 发表于 2014-10-27 20:44
本来我已经把桃源双女拟入今年底拍摄电影计划了,但,天台近来来了一位“大师”,他自称是已逝世十几年某个 ...

何必鸟他,他拍他的,你拍你的。期待你的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0-27 20:44:36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我已经把桃源双女拟入今年底拍摄电影计划了,但,天台近来来了一位“大师”,他自称是已逝世十几年某个著名导演的弟子,他说他也要拍,我们自叹不如,只好暂时搁置让他拍,等他拍好了我们自己最玩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0-22 19:0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5:26:35 | 只看该作者
桃源 发表于 2014-10-20 16:09
大家注意到没有,文中是说   刘晨、阮肇是 “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之际才遇到仙女的。
新昌, ...

谢谢桃源的详细点评
作为一个天台宁,深信桃源遇仙的传说发生在桃源,只是作为一个神话传说,诸多疑点已无法考证,今人完全可以牵强附会,弄虚作假。
只是现在,无论从实物证明(刘门坞、刘门山、桃树坞),文化印证(刘阮庙)上,貌似新昌的刘门山更有说服力一点。不知道,天台有没有更有可信的事实依据,能够证明。
或者,这或许是书作者信口拈来,随笔一写罢了。你我也不必较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0-20 16: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源 于 2014-10-20 16:26 编辑

大家注意到没有,文中是说   刘晨、阮肇是 “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之际才遇到仙女的。
新昌,嵊州那么近,大家可以看看新昌的这个桃源洞,有没有让 聪明机灵、身强体壮,没患老年痴呆症的 剡县 刘晨、阮肇 可以迷路十三日的可能。
剡县的 刘晨阮肇,无疑是走到我们现在的的天台县白鹤镇宝相村附近那才有因迷路而回不去的可能哦!

我是个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真有神仙。我觉得也只有我们现在的的天台县白鹤镇宝相村附近的天台桃源洞,才真有可能在交通不便的东汉,让剡县的 刘晨阮肇一年半载回不去,待到回去时,家乡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人简直不认识了。

现在新昌人的旁证博引,牵强附会,无非是想做做旅游文章,我们天台人可不能够身在宝山不识宝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0-20 16:03:10 | 只看该作者
收录在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是刘晨、阮肇遇仙,原文为:“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1 11:56 , Processed in 1.0888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