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六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特产秀】杭州

[复制链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37:29 | 只看该作者
昌化鸡血石

    产于临安昌化镇的玉岩山,因其石色彩艳红如鸡血而得名。所谓鸡血,实是硃砂(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显鲜红色。鸡血石按色彩分有白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昌化鸡血石硬度不高,光泽透明如玉,纹彩艳丽,宜制作印章,它与青田灯光石、寿山田黄石并称,是收藏家、雕刻家青睐的藏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33:06 | 只看该作者
余杭丝棉

    唐代已有绯绫、纹绫等名贵品种,列为贡品。五代时,绢帛生产于民间。清初,塘栖、临平等地机部不断增多,成为全省著名的丝绸生产和集散市镇。余杭丝绵素以清水丝绵而负盛名。据传南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慕余杭丝绵质地优良,特谕将清水丝棉列入贡品。它以水净漂清得名。特色是色泽洁白,边道薄而匀称,无块状,无杂质,柔软,韧性强,放置长久不泛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9:19 | 只看该作者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 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
    伞面采用杭州丝绸,故名西湖绸伞。西湖绸伞采用印染、刺绣等方法,绘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设想在桃红柳绿的春季,湖水如镜,伞影满堤,是一幅何等迷人的流动风景。而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故事为西湖绸伞更增添了一份神话色彩。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型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象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妇女们撑打西湖绸伞,对形态美有装饰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7:23 | 只看该作者
张小泉剪刀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张小泉剪刀,向以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闻名中外。在一次剪刀评比会上,人们曾把40层白布叠在一起,有各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张开利嘴,咔嚓一声,一次剪断,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香港一家广播电视公司还摄取了用一号民用剪,一次剪断70层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单层薄绸不带丝的精彩镜头,足见其质量之高。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它的创始人叫张思家,是安徽人,世代从事剪刀行业。清兵入关生他逃到杭州,在城隍山下开设"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铺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他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他的儿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苦心钻研,制剪技术又有提高,生意十分兴隆,有人冒“张大隆”牌号,他便把招牌改为“张小泉”。
  明末清初,安徽人张思家在杭州吴山开设“张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质量上乘,生意格外兴隆,它在清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虽说生意兴隆,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其子张小泉为区别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势,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5:10 | 只看该作者
青溪龙砚

    已有四百多年的制作历史。此砚能呵气成雾,储水不涸,发墨细腻。青溪龙砚式样多种,雕刻精致,深受游人喜爱。现在的青溪龙砚已远销东南亚和西欧等10多个国家地区,深受游客青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3:42 | 只看该作者
南宋官窑(仿南宋官窑青瓷)

    南宋官窑位于杭州凤凰山下,专为南宋皇室烧制瓷品。南宋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片,完美的造型和“雨过天青”的釉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穿越漫长历史时空后,南宋官窑走出皇宫,陈列在博物馆的厨窗里。爱瓷之人不愿看到南宋官窑的落寞,希望昔日的“堂前燕”也能飞进百姓之家,于是仿制的南宋官窑便应运而生。仿南宋官窑并未因其仿制而有丝毫逊色,在传统制作的技艺上,又融合了现代人的观念和创意,更别具意趣。
  南宋官窑,居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首。据历史记载,南宋建都临安(现今杭州),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南宋皇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散落在世界各地,价值连城,素享"瓷器明珠"美誉。在嘉德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为11cm左右的官窑葵瓣洗产品,成交价高达2200万港币。
  杭州民生陶瓷有限公司(原杭州瓷厂)于1978年仿制南宋官窑成功,该生产技术荣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其产品再现了南宋官窑"胎薄釉厚、澄泥为范、釉光内蕴、文武开片、紫口铁足、古朴幽雅"的特点,先后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省优名特金鹰奖、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等称号,多次被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的专用礼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0:10:49 | 只看该作者
西湖天竺筷

  天竺筷,用杭州西湖天竺山一带的细竹制成,以实用且价廉物美,富有地方特色而驰名国内外。
  早在春秋时,西湖天竺一带农民已就地取材制作竹筷,用来吃饭,精细合宜,且有竹香,此习由来以久。至清代,灵隐、天竺一带农民将附近山上的小竹截成筷子,并镶上银头,作为商品出售,受到广大游览者的欢迎,就成了有名的天竺筷。
  现今,天竺筷制作工艺不断有了改进,用纤细的实心竹制作筷身,熨上字、画,有山水、花鸟和西湖风景等花版,颜色有红、白两种,并镶有银头、牙头、骨头、珠头等,以作装饰。
    采用杭州天竺山的实心大叶箬竹,故名天竺筷。它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按长短分有9寸、9.5寸、10寸和10.5寸四种;按粗细分有粗、中、细三种;按花纹分有佛像、山水、花卉、西湖风景等;按筷头分有银头、珠头、铅头、铁头、骨头等。天地竺筷制作精良,图案清晰,光洁轻便,染色不褪,价廉物美。因筷身饰有云头雕有佛像,每逢香节,灵隐寺的香客游人云集,都争相购买天竺筷,据说从佛地带回的筷子,既能为全家人“增口福”,又可时时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0:06:52 | 只看该作者
蓝印花布

    在杭嘉湖民间,蓝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织物,它以蓝白两色相配,色调清新,图案淳朴,工艺简单,取材方便,深受群众欢迎。蓝印花布的染料用的是山间野草,浆料用的是普通石灰,所以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而成品又美观大方,耐洗耐用,因此得以在民间大是持久地流传,并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以下特色:
    首先是布上有独特的浆纹,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这种浆纹自然美观、无一雷同,为现代任何先进的机械印染所不能模拟。其次是对比强烈,色彩鲜明。所有的蓝印花布,不管图案有多复杂,都只有蓝、白两色;不论什么图案,都只用比较粗犷的点和短线组成,绝不用长线条。再次是广泛采用吉祥图案,使群众喜闻乐见。最后是可以不断增添新内容,创作新图案。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了参与创作了不少市质量的图案。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9-21 10: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0:03:29 | 只看该作者
王星记扇子

    杭州是我国制扇名城,自古有“杭州雅扇”之说,南宋以来有不少制扇艺人会集杭州。1875年王星斋在杭城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后改名王星记扇厂),他在选材、做工、品种等方面苦下功夫,黑纸扇、檀香扇、绢扇、白纸扇、羽毛扇、宫团扇、戏剧扇等应有尽有,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为著名。其扇子做工十分考究,一般的扇子都要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等十六道工序。王星记生产黑纸扇以棕竹和桑皮纸作材料,即可以扇风取凉,又能遮阳蔽雨,历来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该厂出品的一把微雕小楷《唐诗三百首》真金全棕黑纸扇曾轰动1982年的世博会。
  杭扇,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扇面装饰优美,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产品。百年老店杭州王星记扇厂,已成为我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一家综合性扇厂。被人们誉为“扇子王国”。
  杭州,是我国制扇名城,自古以来就有“杭州雅扇”的说法。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不少制扇艺人会集杭州,店坊云集,“买卖昼夜不绝”。杭州城内清河坊特多而得名。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者总计有50多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从那时起,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名茶齐名,号称“杭州三绝”。
    檀香扇是以印度产檀香木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树龄需要数十年以上,木质细腻、坚硬,木质中含有天然的芳香油,香味纯正、淡雅,制成扇子,有“扇在香存”之誉,一把檀香扇保存数十年之后,依然香味幽雅。檀香扇为手工工艺品,主要操作工艺为拉花、烫花、雕刻。用钢丝锯在薄薄的扇片上,用手工拉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上万个小孔,组成千变万化、虚实相宜的多种精美图案、独特的加工工艺,使檀香扇更加精细、高雅,是王星记的又一拳头产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0:00:08 | 只看该作者
西泠印泥

  西泠印社是一个集书画、篆刻一体的学术团体,因濒临西泠桥而得名。在灿若星辰的西泠艺苑中,西泠印泥就是其中的一颗明星。它由百年前西泠创始人吴隐研制,与西冷印社的手拓印谱被并奉为印林至宝。“西泠印泥”系手工制作,有超级朱砂印泥、超级金碧印泥、高级榴花印泥、八宝清芳印泥、极品缨绶印泥等品种,色泽鲜艳、印迹清晰,质地细腻,长期以来倍受众多书画家们的喜爱。几年前,异地一家印泥厂与西泠印社对簿公堂竞相争夺西泠印泥的产权,由此可见西泠印泥的影响及魅力之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2 13:48 , Processed in 1.0804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