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2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1960年,沈从文谈胡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8 03: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访问沈从文同志记录</p><p>1960.4.24</p><p></p><p></p><p>  胡适实际上很浅薄,他的一些文学上的见介和几位大弟子一样的,他发表什么,提倡什么,有时候自己也莫明其妙的。他一会儿忽然想搞“水经注”,一会儿又忽然想收洋火盒子了。非常浅薄无聊,他连卞之琳的十四行诗也读不懂的,他从来不敢想过搞中国文化史,在文学上也没有什么抱负,因为他本身没有多大能耐。他看了他的学生冯有兰的“中国哲学史”,吓得连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卷”也不敢写了。 他是依靠控制庚款起家的,惯于吹捧,到处拉手,周旋于英美公使、买办、政客、军阀、官僚之间,吹拍逢迎,他靠了用庚款津贴的几个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成为学界一霸他是“对内学阀,对外买办”。</p><p>他的一些弟子,靠了他庚款的势力,分布国内,像罗家伦长燕京大学,傅斯年打入研究院……胡适每年要做一次生日,分布在各地的弟子都赶来贺生日。他的弟子,想利用胡适这个买办去国际上走走,都对他捧场。 胡适当时他不想做官,因为做官不上算,做了什么长,一有变动就要下来,他想造成在野名流地位,自己执牛耳,和英美密切联系,靠庚款,抓学会,名利双收。</p><p>胡适在上海时,住极司非尔路三号,每天要接见许多客人,外国的多,中国的也不少,谈论天下古今,言不及义,应酬时连声“嗯、嗯、嗯”不时打哈哈,谈到一些小问题,眉飞色舞。到晚上,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尝试集”之类的新诗来自我欣赏,以为是最大的乐趣,有一次客人走后,他拿一首“我就来了”的新诗在灯下念,得意死了。 p.151</p><p>胡适曾加入扶轮社(是否是“三K党”,不知道)</p><p>胡适的老婆江氏爱打牌,罗家伦,傅孟真,梁实秋之类为了要讨胡适欢心,就常去陪她打牌。傅斯年是胡适最大的走狗,经常跟胡适回家去和他太太打牌。还有一个毛文水,为了要进身,不惜走内线。</p><p>胡适对事的处理能力也不强的,他在中国公学当校长时,许多学生反对他。中国公学中华侨多,当时也很活跃,陈波儿也是那里出来的。后来控制很严,拿了鲁迅的“呐喊”红封面要被没收,有一次拿了一本马寅初的书,也被没收了。</p><p>李石曾和胡适是死对头,勾心斗角都为争权夺利。李石曾和张静江吴稚晖朱家骅是一伙,朱家骅是张静江的外甥,中英、中法、中比、中德都在他们手里。中美则在胡适手里。两派争夺很厉害,李石曾有政治力量,李有吴稚晖靠山。李石曾是做国际间谍则不知道了,但在国际上是有势力的。李石曾要搞胡适,故意把胡适向宣统请安的条子公布出来,条子上写: “臣胡适,今天有事,不能请安。”</p><p>胡适和丁文江是老关系,因此孙传芳等军阀也捧他,当时一些军阀,甚至阎锡山也来捧他,他们当他如梁任公一样,希望胡适能对他们“邦闲”。</p><p>胡适在政治上提出来的一套完全是抄袭英美的。国民党讲训政,他讲宪政,结果被国民党大骂一顿。 他抽香烟,但不会跳舞,他说:“我不跳舞,沾了便宜,可以讲话。”家里雇用一个厨子,一个车夫。</p>
沙发
发表于 2006-12-18 03:20:00 | 只看该作者
<p>呵呵</p><p>原来还有这回事啊!</p>
板凳
发表于 2006-12-18 03:20:00 | 只看该作者
<p>呵呵</p><p>原来还有这回事啊!</p>
地板
发表于 2006-12-18 03:28:00 | 只看该作者
<p></p><p>该注意的是那一个时间:<strong>1960.4.24</strong></p>
5#
发表于 2006-12-24 02:38:00 | 只看该作者
<p>真想不到啊,难道沈从文和胡适是冤家?要去查查资料看看他俩的关系了!</p>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p>也不是冤家</p><p>是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话</p><p>我不喜欢沈说这样的话 </p><p></p>
7#
发表于 2006-12-26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文化学术如果与政治扯在一起,那更多的只是野史传闻,江湖风流。</font></p>
8#
发表于 2007-1-26 03:20:00 | 只看该作者
看文笔不像是出自沈从文之手。
9#
发表于 2007-1-26 23:05: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楼上这位兄弟说的对,似乎不像出自沈兄之手。</font></p><p><font size="5">胡适的确是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鲁迅骂他浅薄,何新骂他浅薄,但是梁启超在很多情况下竟也追随胡兄。当然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爱憎的。譬如,何新就从纯粹学术的角度,认为胡兄浅薄,相比郭沫若、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家,胡兄似乎的确是浅薄了。而梁启超则从时代思潮、方法论的角度积极评价胡兄,其实这也正是胡兄擅长的地方,也是他对那个时代中国的贡献,不可否认。关于胡兄的那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单从内容上看确实被很多人批评,甚至被激烈地批评他根本不懂中国哲学,但是那本书的体裁却是开创新的,这是他的一大贡献。</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2 04:25 , Processed in 1.1419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