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于剑痕与墨痕之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21: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包罗万象,但从某种意义却又是同出一源,其最高境界又是哲学的(传统哲学),表现形式也是抽象的,清空的。而这种“境界”,归根到底又是“道”,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书法之为国粹,几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因子。虽然它只以线条为简单的语言符号,但书法线条的运行节奏和流变之妙,却蕴含了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阴阳之变,太极之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之所以欣赏著名军旅书法家刘利华的书法,是因为它虽未能通过书法来参透演绎天地之道,但至少他的书法所呈现出来的,既有承之于传统文化的非凡书写功力,更有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
  中国书法与古代兵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源头与发展终结也是基本相当,仅仅是中间环节有所不同而已。也正因为此才有所区别而成为某种个性化特征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触类旁通,并有功夫在其外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集兵家与书家于一身的大家也大有人在。相传书法的基本工具——毛笔,就是秦国名将蒙恬所发明;草书,据说也是因适应作战需要而产生的;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秦代小篆创始人李斯、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书圣”王羲之、“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盛唐“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清代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还有现代的毛泽东、陈毅、蒋介石、戴季陶以及中国书协首任主席舒同等。他们不仅善于兵法,而且深谙书道。既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同时又寄情于笔墨之中、挥毫于尺幅之间,可谓文韬武略,兼擅其身,成了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兵法对于书法虽属不同领域,但却存在某种内在的通明和启慧。书法中的许多术语,大多直接来自于军事术语;兵法的很多术语和战术在某种意义也是受书法的影响和启发而来。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在传为她的《笔阵图》中,以用兵的阵势、武器的锐利、军事行动的威力等军事术语来喻书法。王羲之也在传为他的《题卫夫人《题笔图》后》中,把纸喻为阵地,笔喻为矛戈,墨喻为盔甲,砚喻为城池,并强调构思即将帅也,技法即副将也,结构即谋略也,运笔出入宛若发号施令,转折有力势如破阵杀敌。连清末政治家,书法家康有为也感慨道:“古之论书,犹古兵法也。”不仅如此,书法对兵法也有触类旁通的启迪和灵通。这也正是历来之所以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兵法家的原因所在。因此,兵法与书法是相济与共,殊途同归。
  确实,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犹如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书法的用笔与章法如同兵法的用兵和布阵,优与劣、巧与拙,与军事用兵的成与败如出一辙。汉初萧何曾曰:“夫出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胸前,文武贵在笔下……每欲书字,喻若安营扎寨。”这说明书家用排兵布阵的方法来安排章法,以用兵的出没、起伏、虚实来处理点画与结构,作品会收到意外的效果。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奇正乃兵法之要诀,书法与兵法一样也要以奇取势,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用兵不讲奇正则难以取胜,书法不讲奇正也很难创作出上层之作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孙过庭也有“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著名论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3 18:39 , Processed in 1.0881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