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5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念不同,退出红心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23: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9-15 00:11 编辑

    最近想了很多,比如抗战老兵,比如贫困中小学生,对于前者,我依然尊敬,尽管历史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对于后者,已有政府、希望工程、慈善总会、功德会等公私机构、团体,还有不少个人在做了,而且国家已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等等,所以,我认为自己没必要在这上面多费心力了。
    而社会上,还有一批人,就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特别是缺乏家底的平民子弟,他们的出路,更引起我的关注。
    由于缺乏资金、人脉、技术,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重复父辈的命运,如尘埃偶尔被风吹起,又将落回地面。
    这批人的出路,其实就是中国的出路,他们的生活状态,决定未来中国的生活状态。
    其实,他们并不比入大学者脑子笨,也不比富家子弟差,他们只是缺少资金、人脉和技术而已。
    只要给他们同等的机会,我相信,他们会干得很好。
    所以,我有时想当然的以为,是否可以筹集一些力量,给他们适当的技能培训,当然不是大学里或一般职技校的空头理论,而是实打实,手把手的,教授实战技术,让他们在进入社会这个大海游泳之前,先进游泳池学些必要的游泳技术,或许更有意义。
    有鉴于此,我决定退出红心社,以便全心做自己认为的最迫切紧要之事。
    此外,这个社会或许不读书更好,因为学校教给你的,大多是乐意为奴隶的道理。
    鲁迅指出,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
    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
    那么今天,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呢?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0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9-15 09:36 编辑

拒绝助学金维护的不是虚荣,是尊严

    在教育成本日趋高昂的情况下,助学金制度无疑是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完整教育,进而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世界范围内,举凡文明进步、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莫不如是。但日前却有媒体报道,上海某重点高中出现令人意外的情况,一位学生在得知自己获得助学金资格后不喜反悲,回家后痛哭一场,并由其父母致电助学活动的组织方,要求退出受助名单。据称,该助学活动的组织方对此“错愕不已”。

  类似的报道,其实并非孤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贫困学生因担心受同学、朋友耻笑而拒绝助学金的情况,此前也曾被媒体报道而引发不同的议论。而在可以见到的各种议论中,虽然大多对这些学生表示同情和理解,但也有些议论觉得这些学生过于敏感,认为他们宁肯忍受贫困也不愿接受资助的选择,是在维护一种不切实际的虚荣。即使那些同情学生的人们,也大多觉得他们应该忍辱负重,顶住压力、咬牙坚持,直至“知识改变命运”时刻的到来。中国自古传颂的“囊莹映雪”、“凿壁偷光”之类的励志故事,似乎也为这种忍辱负重的坚忍提供了道德榜样。

  但是,很少有人有能力成为外部环境的抵抗者,那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就更缺乏足够坚定的价值标准,来审视和抗衡外部社会所普遍遵从的价值准则,也很难有足够的坚强的内心定力,来抗拒外部环境的压力。试想,如果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传统被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那位 “凿壁偷光”的贫寒学童,恐怕早就被隔壁的邻居暴打或耻笑,而绝无可能成为传颂千古的典范。而今天的学生们,恰恰不幸生活在一个“重新发现财富的魅力”,因而格外以财富价值为最高价值的时代,经济上的贫困,几乎不加换算地被等同于地位的卑微和人格的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帮助他们改善处境的助学资金,反而首先成了暴露和伤害他们的利刃。对于已经十分屈辱和脆弱的他们来说,躲避或拒绝资助,几乎成为躲避伤害的唯一选择。

  上述判断,绝非简单的推理或无端的臆想。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那位因被纳入受助名单而痛哭一场的学生,去年却曾自愿申请接受资助。而过去一年里因接受资助而受到的冷嘲热讽,让她和父母下决心宁肯“节衣缩食”,也决不继续接受资助。只是由于今年不再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使她处于一个“被资助”的境地,才使她躲避继续伤害的卑微初衷被无情打碎。她的敏感和脆弱,只是对环境的被动防御,而绝非出于虚荣的自怜自艾。

  况且,她所置身的环境,也是被更大环境所塑造,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何尝不是潜在的受害者。不久前,一位以前卫著称的社会学家,却因一部电影而在其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穷人不值得讴歌》的博文。其中的大部分语句,堪称令人心惊:“贫穷是罪恶……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虽然事后作者迅速删除了博文,而且做出了一番相当真诚而深刻的反省,但她在观影之后近乎直觉的第一反应,却还是暴露了她及她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对贫穷的判断。一个理性而自省的学者,可以删除自己的博文、反省自己的观点,但在更普遍的社会层面上,这种“删除”和反省却几乎没有可能。而在那样一种冷酷的判断主导之下,一群孩子,无论他们现在是否贫困,可能被塑造成什么,一个贫困的孩子可能在其中遭遇什么,也就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教育者所能做的也确实有限。但至少有一点还可以由教育者或资助者所控制,那就是以尽量隐蔽的方式,悄悄地把助学金送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并帮助他们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努力、成长,而不是把他们拉上台去,以一种近乎示众的方式暴露他们的贫困和窘迫。当然,前提是资助者把自己的“善举”本身,视为与贫困斗争的一部分,而非在贫穷面前获取优越感的施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11 02:57 , Processed in 1.1052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