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279|回复: 1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9:3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3 09:35 编辑



                                                                           【壹】 第一奇观

    宋朝的春日,书法家米芾来到天台山,只为拜见一位他素未谋面的兄长,这位兄长只是一块石头,一块横于飞瀑之上的石梁。
      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看到奇石,他常常称兄称丈。“米芾拜石”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诠释,当年,他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刚到官衙上任时,看见立在州府的奇石独特,一时心喜若狂,便让随从给他拿来袍笏,穿好官服,执着笏板,如对至尊,向奇石行叩拜之礼,还称其为“石丈”。

        天台山上的石梁的确是一块奇石,金溪与大兴坑汇聚在一起之后,一路向北,流向石梁。溪水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冲击着挡在溪中的岩石,在溪水与风化的作用之下,流水击穿山石时,一座天然的石桥就形成了。溪水穿梁而下,一道瀑布,直泻谷底碧泓潭,大雨时,瀑水越梁而过,更为壮观。

    米芾走在去石梁的山道上,步履有点急促,他急于想拜见这位居于深山之中的兄长。路旁清脆的泉水声他都无暇顾及,一路听泉到上方的诗意,此时对于米芾都没有太大的引力。来到石梁已是黄昏,黄昏的金溪披着一道金色的霞光,霞光中的瀑布,多了一丝柔情,站在瀑布之下的米芾,望着眼前的这块奇石,他竟然无语。

   这是一块他从未见过的奇石,它的宏大,突然间让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是他以往拜见那么多的石头,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它的巧夺天工,让他路上所想好的见面语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块奇石与他平日总结出的“四字相石法”竟无法接上头,秀、瘦、雅、透似乎都无法说尽眼前的这种奇石。

   然而,米芾毕竟是一位奇人,奇人与奇石的相遇必定会有一段奇缘佳话。站在石梁前的米芾心中到底想了什么,我们已无法猜想,是否重演拜石的一幕,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能确定那天的米芾心旷神怡,有所开悟。

   夜深了,宿于方广寺的米芾还是无法入睡,窗外瀑布的流水声,让他推开寺院的门扉。石梁似乎也在等待着米芾的到来,就这样,他们在月色中静立着,进行着一段心灵上的会晤。回到寺院,米芾写下了“第一奇观”四字,字飞扬跋扈,如石梁下的瀑布,酣畅淋漓。天还未明,米芾就尽兴而去了。他要到国清寺,去看柳公权为国清寺所题写的匾额,也要观赏葛洪所写的“天台之观”。

   后来,在石梁旁的一块山岩上,有了米芾的“第一奇观”四字的摩崖。奇人与奇石在春日的相遇,就以这四个字作为了结局。细观米芾的四字,想到了他对书法独到的观点,“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这四句话用在品味石梁上也同样也能相通。至于米芾如何从石梁这块奇石,得到书法上的感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那是一个天机。

   米芾留在天台山的摩崖还有二处,一处在国清寺山后,为“秀岩”二字,另一处在寒岩洞内,为“潜真洞”三字,巧的是这二方摩崖都与石有关,一是岩石,二是石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3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30 + 2

查看全部评分

137#
发表于 2013-2-3 13:16:03 | 只看该作者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2-4-1 21:37
to 沧海一声笑:智者大师建的天台十二道场为:国清寺,修禅寺,真觉寺,高明寺,天封寺,太平寺,西竺寺,清 ...

作为一个天台人,我只知道国清寺,高明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华顶寺,有印象的只有国清寺,惭愧啊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13-1-31 20:42:19 | 只看该作者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3-1-16 15:36
已经读到纸质版了,哈哈


闲云老师的书,先睹为快啊,有机会给我看看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13-1-20 22:2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井 于 2013-1-21 00:42 编辑
三井 发表于 2013-1-7 17:57
首先,非常谢谢闲云!

我大约是今年国庆前后回的天台。特地去寻访该摩崖。


前日,有事回家,抽空特为寻访佛陇摩崖,经过当地老者指引,已经找到了,前番忧虑全消。此摩崖藏于竹丛因此保存状况尚可。但愿少人打扰。
感谢闲云!见笑见笑!没有买到新书,小遗憾!

琼台唐刻部分也做完拓片,满意而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发表于 2013-1-16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偶也是哈,很亲切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13-1-16 15:3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13-1-16 15:37 编辑

已经读到纸质版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6:1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3-1-8 16:13 编辑


(万马渡  (明) 吴献辰  字在天台山万马渡)
                                       【贰拾伍】万马渡
    万马渡并没有一匹马,只是一溪的溪石,巨大的溪石也没有一块形状像马,但这条山溪偏偏叫万马渡。万马渡也不是旧时的渡口,而是万马竞渡的壮观。
    位于万年山麓山谷中的这条山溪所有的魅力,只有在大雨之后才得以显示。当溪水奔泻,冲击巨石时,发出似马的咆哮声,洪水淹过巨石,远远望去,似乎有万马横渡山溪,无数只马头在洪水中忽隐忽现,此时的巨石不再是平日那样的纹丝不动,而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只有在雨后到过万马渡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一奇观。当年称其为万马渡的人,也一定是在春日的雨后,面对山溪,才想到如此美妙的名称。
    清乾隆年间的春日,也是一个春雨刚过的午后,齐召南来到了万马渡。溪边的山村中,有齐召南的一位友人,山村幽静,院中的竹篱笆上,几朵野花攀附着,悄然开放,花瓣上挂着数点雨珠。就在院子的梅花下,齐召南与友人尝着春酒,聊着旧事。有酒,有友,还有梅花,此时的齐召南感到格外轻松。酒酣耳热时,远处的溪水声也时急时缓,齐召南吟诗一首,诗的后二句为“马鸣风萧萧,临风独回首”,这恰好是万马渡的神韵。
       万马渡景观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仙人赶石。清邑人凌世景就有“打折仙人鞭,翻波化为石”诗句。当洪水从远处滚滚而来时,眼前流动的仿佛不是溪水,而是溪水中争先恐后的巨石,似乎是某一位仙人在驱赶着这一溪的巨石,至于这位仙人是谁?将这些溪石赶往何处?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当溪水退去,万马渡会是另一种景象,宁静而祥和,满溪的巨石裸露在溪中,溪水是涓涓清流,文静地从溪石之间的缝隙间流过。清邑人齐周华游历至万马渡时,看到的是宁静的万马渡,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有如下的描述:“溪涧中有黑石,乱堆里许,如豕负涂、如羊跪乳、如群犊抵牾、如众驹蹂躏,又如熟睡者、如摩痒者、如埋头匿足者,如意想象,无一不肖。”齐周华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有动物的千姿,也有人类的百态,栩栩如生,一幅万物和睦相处的温馨画卷。
    至于溪中巨石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王思任在其《游天台山记》中认为:“以理察之,是山所融结俱圆块,水涌土搜,则累累滚积下。”这其中以理察之的“理”,以现代的目光来看,则有科学的角度。这是他放弃了文学想象因素所表达的观点。河流上游有“发洪头”,下游也有“白家浪”的地名,可见王思任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在溪涧,有一块巨石格外的醒目,上面镌刻“万马渡”三字,字平列。字的上款为:“明万历丙申秋。”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下款为“莆田吴献辰书”。平日,这三个字在乱石堆中,可轻松地认出,而当大雨过后,万马竞渡的景观中,这红色的字体,倒有点像在水中飘动的马鬃,这一点或许当年吴献辰也没有想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2013-1-7 17:57:02 | 只看该作者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2-12-31 09:22
回三井:“佛陇”二字在佛陇岗,也就是真觉寺去“智者大师说法处”的路旁,得有人指点才能寻到,现已风化得 ...

首先,非常谢谢闲云!

我大约是今年国庆前后回的天台。特地去寻访该摩崖。
教源两字已经找出,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应该就在它的斜下方,和你给的老照片中位置一致,就在农家菜地里面。
但是我去的时候已经被凿掉,切面如新,应是切掉不久。
恰好路过的几位塔头的法师,说是被切下,移至他处,就是最近的事情,因时间匆忙,我未及寻访便下山了。

恳请闲云给与关注,感激感激!
鄙人客旅他乡,又钟爱故里摩崖,以此为念想,因而,缺失一份心痛不已。
上次回去,听高明寺的了文上人提起,有人在整理出版天台山摩崖,原来是您的书要出版,非常高兴!也很感激!一定买几本学习,也可为赠送好友之用。
再致谢意!
三井后人  顿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09: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31 09:23 编辑

回三井:“佛陇”二字在佛陇岗,也就是真觉寺去“智者大师说法处”的路旁,得有人指点才能寻到,现已风化得差不多了。细细辨,还能看出。“教源”二字风化更严重,想要辨出都有点难了,本贴此二方摩崖的照片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它并没有凿去或移到别处。“天台山”三字的摩崖是炸毁了,也为指堂禅师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12-12-31 00:3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12-12-31 20:12 编辑

能否关注一下!!!
上个月回去高明寺,“佛陇"摩崖遍寻不着,似乎已经被凿掉!!
听路过的僧人们说是移去哪里了??????
请关注一下!!!
谢谢啊 !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15 17:26 , Processed in 1.0764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