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小李飞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糊拉踏之歌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6-6-15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好听,亲切.
32#
发表于 2006-6-16 17:52:00 | 只看该作者
<p>我听不到,怎么停了呢</p><p>&nbsp;</p>
33#
发表于 2006-7-9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妙啊,妙啊
34#
发表于 2006-7-17 03:32:00 | 只看该作者
好听
35#
发表于 2006-8-2 01:32: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是大长今啊????
36#
发表于 2006-8-7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span class="a12">糊拉汰与饺饼筒</span><br/><br/><span class="hang20">   “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天台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台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br/>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br/>   天台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常让她做“糊拉拖”或“麦饼头”考考她的手艺。 <br/>   假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特制的平锅——“鏊”上作业,“糊拉拖”就从半球形成为平面圆形。这就叫“饺饼皮”了。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敷油,烤至焦黄,就成了天台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饺饼筒"了。 <br/>   饺饼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也有用粽丝刷把稀米浆刷在鏊上,变成又薄又软的“米筒”皮子,在这上面撒些红糖,做成甜的。这与一般饺饼筒做成咸的,是大异其趣的。 <br/>   饺饼筒相传为济公所创。济公在国清寺为僧,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就把这些菜肴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众欢迎,而被提拔为衣钵僧。这便是饺饼筒的来历。此后每逢岁时佳节,乡民往往把“饺饼筒”当作祭品。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br/>   “饺饼筒”做得讲究点,人们称之为“五虎擒羊”,就是以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片等分别与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等依照一定顺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把它烤得油光发亮,是最好的下酒物。不会喝酒的,以饺饼筒和粥而食,味道也很不错。 </span>
37#
发表于 2006-8-7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肉丸糊麦饼<br/><br/>   在天台粉食类中最能登得大雅之堂的,除了饺饼筒,就算肉丸糊麦饼了。它以麦粉和精肉为主料,辅以多种佐料制成。状若圆盘,直径20厘米,厚约3毫米,淡黄色,外面松软,里面香嫩,味道美极了。 <br/>   在天台的家庭主妇手下,各种各样的麦饼都能做出来,豆腐麦饼、洋芋麦饼、腌菜麦饼、菜干麦饼、苔莱麦饼……,用什么副食做馅就叫什么麦饼。而肉丸糊麦饼则是巧妇们拿手的工艺。那为什么叫“肉丸糊麦饼”呢?说起来有趣。祖传很早以前,有对老夫妻刚给儿子谈了一门亲事,不想女方家里的人突然登门来摸家底,家中没备好菜,临时买,路太远,两老急得团团转,只得把仅有的一碗肉丸打糊,加上佐料,遏了几个饼待客,心里还生怕对方不满意。谁料客人吃得津津有味,啧啧称奇,还要求他们传授做法呢。从此,肉丸糊麦饼就在天台民间流传开来,经过后人不断改进,成了今天的粉食珍品。 <br/>   下面介绍用料和制法。 <br/>   用料:上白面粉500克,精猪肉250克,味精10克,精盐15克,酱油35克,猪油50克,花椒粉10克,素油100克,水适量。 <br/>   制法;1、先将精肉剁碎斩糊,然后拌入葱花、味精、精盐、酱油、猪油、花椒粉,最后掺入少量水,将肉馅打至发稠即成馅心。 <br/>   2、用40—50℃的温水将面粉和成面团,面团的软硬以平放掌心能够缓缓垂下掌缘为宜。这样才能松软,富有弹性。 <br/>   3、把面团拍成每只100克左右的剂。先用手掌将剂放在撤有干面粉的砧板上略为揿扁,然后左掌平托,右手将馅心窝入揿扁的面剂中封口,再用手掌略为揿扁,用擀杖擀成圆盘形即可。擀时要注意两面多翻身,馅心要擀到饼缘,使肉糊均匀分布,厚薄一致。 <br/>   4、遢(烙)饼前,锅要烧热;并敷好素油。摊饼时要两面多翻身,翻身时敷油。饼快遢熟时,手提饼缘至锅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直至遢熟为止。火不可过猛,以免饼皮焦硬;火小了饼皮板结,也不松软。 <br/>   天台城关,城郊一带还有一种巧究的麦饼,叫“肉丸麦饼鸡子灌”,技艺要求更高。当肉丸糊麦饼在锅子里翻遢至半熟时,先不要敷油,用刀在麦饼夹层中轻轻戳一个洞,用汤匙把打搅调匀的鸡蛋浆灌进去,缓缓流遍整个馅心。然后放回锅里,敷上素油,翻烙到两面黄为止。 <br/>   肉丸糊麦饼端上桌,吃法也别具一格。不要用手拿着吃,而要用三只筷子撕着吃,类似西餐。左手拿一支筷压住饼,右手用一双筷撕饼。这里面也有故事呢。天台立县之初,正是三国鼎立之时。战祸迭起,百姓遭殃。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在吃麦饼时用上三只筷。意思是饼象征着完整的河山,三只筷子为三国,谴责魏、蜀、吴分裂国家,以泄心中郁愤。 <br/>   用筷夹起金黄润亮,油香沁鼻的麦饼,蘸一蘸酱油、醋、麻油、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品尝一番,那才叫人惬意呢!
38#
发表于 2006-8-7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扁食<br/><br/>   天台扁食也是麦粉制成的食物。有点象北方的饺子、南方的馄饨,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比饺子精致,比馄饨丰满。馅的多样性更非饺子、馄饨可比。至于它的形状,略带扁形,颇像耳朵。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呢! <br/>   有户人家来了客人。丈夫吩咐妻子包扁食请客。妻子不知道怎么个做法,猛然想起丈夫说过自家的猪瘦得象扁食,就把粉捏成猪的形状放到汤里煮。丈夫揭开锅用勺搅,看妻子做了这么些怪物,就说:“你怎么搞的?”妻子回答说:“你不是说猪象扁食?”丈夫见妻子听错话,气得敲勺子:“你耳朵呢?”妻子还是搞不灵清,说:“耳朵本来是做着的,让你这一搅一甩的,还不搅掉了?”丈夫无可奈何地叹息:“唉,呆蛋!”妻子应声:“啥?来蛋?好的!我这就拿来,是做馅呢,还是和汤?” <br/>   这自然是充满机智的幽默和调侃,但也表明天台扁食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某种不解之缘。在天台南山——特别是山头郑一。带——扁食叫做“汤包”。据说郑姓祖上孟五公是个远近闻名的豪杰,作一个揖能使十来个壮汉跌入池塘。只因他头生得扁,人们敬畏他,尽管背后不免叫他郑扁头,当众场合可忌讳个“扁”字,于是扁食就成了“汤包”。 <br/>   “汤包”这别号倒道出了扁食的特点。扁食得先“包"。揉好面粉,扎成小段,用擀杖辗压成巴掌大的薄皮(现在多用轧面机轧了)。然后把煮熟的萝卜、荸荠、笋干、精肉及豆腐干、鸡蛋片剁成的碎丁,配上调料,作为馅子。 <br/>   把皮子两端弯成圆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确实相像,现做现烫,在汤中加点酱油醋,又热又香,那味道够你夸的。当然,也有现包现烤,放上抽,撒上葱,淡黄油亮,是难得的下酒佳馔。 <br/>   扁食,天台人可以说是一年吃到头。特别是春节,那是非吃不可的。除夕裹好,正月初一当晚饭。这与北方守岁时包辞岁的“饺子”(包时正值辞岁迎新时刻,称“更岁交子”,谐音变说就成了饺子)的风俗相近。而在正月十三挂灯,正月十八落灯,都得吃扁食,则是天台人的创造。 <br/>   建国以后,北方人南下,包饺子多起来了,似乎有跟本地人吃扁食、点心店卖馄饨并驾齐驱之势宁。 <br/>
39#
发表于 2006-8-7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偶还是稀饭洋芋麦饼!
40#
发表于 2006-8-11 01:31: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连接不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18 10:33 , Processed in 1.5379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