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不急于去敦煌,先看瓜州的榆林窟和锁阳古城遗址。榆林窟号称莫高窟的姐妹窟,其唐宋壁画尤为精美,绿眉红唇,隆鼻紫髯,融合了中外汉夷诸多民族特色。塑像亦奇伟,10号窟弥勒佛象高24米,是唐武则天时的作品(武则天自称是未来的弥勒佛),因百年前榆林河一场洪水,损毁了佛像底部,上身保存完好,日内洞窟里正搭着脚手架进行修缮。据说另有一些塑像在清代因信徒做功德重新上彩,狗尾续貂,反而受到破坏。所有洞窟的壁画色彩鲜艳如新,因为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据说有的还是经当时丝绸之路从波斯、西亚等地运来的),今天的化工品达不到的这样的效果。唯有一窟,因73年造水库工人住里面烧饭,烟火熏黑成片的壁画,损失惨重。女讲解员讲得很细腻,我们对佛教没研究,记不得许多,印象较深的是,“飞天”原来在佛教中地位很低,相当于后世的艺妓,流传到中土,特别是唐代,将其艺术化了,成了美的象征。感兴趣的还有古代“佛窟供养人”的心态。据说榆林窟的主要供养人是晚唐张义潮归义军的继承者曹氏家族,八世纪河西走廊至西域一度被土蕃占据,在与唐中央政权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张义潮发动起义,经过连年奋战,最终将河西十二州“完璧归赵”,其英雄伟业成为晚唐衰落中一抹㶷丽的夕照。但在张身后,由于唐王朝的腐朽,加之归义军内讧迭起,回鹘等少数族进占,河西一带再度瓜裂,曹氏接手归义军后,虽勉强维持百年之久,但已孤掌难鸣,名不副实。也许,正是恶劣的时代政治环境、随时迫临的生存危机,有如大漠风沙吞噬城郭人家之不可捉摸,让曹氏这样的地方豪族深感人世无常,惴惴自危,促成其一心向佛,希冀通过开凿佛窟雕塑佛像以求神佑,摆脱现世噩运的困扰。这种地方政治首领的供佛心态与麦积山的平民供养人显然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何反映在雕塑壁画作品风格上,则有待专家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