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利除弊,毁家纾难——张文郁侍郎公的为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1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度予亭 于 2015-7-14 13:18 编辑

兴利除弊,毁家纾难——张文郁侍郎公的为民
        清康熙《台州府志》的《宦业传》中这样记载:“张文郁号太素,以进士授工部主事,督工三殿,告成,累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添注工部左侍郎。监修德、庆二陵,罢归。念邑人苦夫马,力言当事立三差法。宏光时,张国维以文郁荐,未召用。鲁王监国,起文郁工部尚书。丙戌,江干溃兵过邑,沿途焚劫。文郁延其帅于家,倾家犒之。帅喜,下令禁戢。邑免荼毒,咸颂德焉。后刘令以政猛激变,郡将闻报,遂率兵至,举城惊避。适巡盐御史便道石梁,文郁飞使迎至,传檄止兵,一邑帖然。居乡以厚道服人,所著有《度予亭集》、《文雅约》等书。”
       同时期的《天台县志》也这样记载:张文郁辞官回家后,“念邑人苦夫马,力言当事立三差法。丙戌,江干溃兵过邑,沿途焚劫。文郁延其帅于家,倾家犒之。帅喜,下令禁戢。邑免荼毒 ,全活邑民数万,咸颂德焉。邑令刘以政猛激民变,总戎闻变振旅,合城惊遁。适督鹾王郡守陈游石梁,文郁力请至县,陈激变故,飞檄止兵,一邑帖然。善事难以枚举,台人士有《十德录》,具呈道府建祠,批县举行,力辞乃止。负经济材,谦和制行,忠孝训后,从不以私干当道。著有《度予亭集》。”
       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侍郎公辞官归田后,虽然官职没有了,但是仍然一直眷注国运国是,造福乡里家山,不忘百姓疾苦,为故里做了许多好事。他看到乡里徭役摊派百姓负担繁重,就同知县胡东井商量,设夫马三差良法,每年减私派银五千两,八年计减银四万两。后来彭元祚知县上任,立即恢复原来的陋例,百姓起来反对,彭知县知道夫马三差良法是侍郎公与前任知县商议确定的,于是就怪罪于侍郎公,诬陷他没有按例交费,有意嫁祸于他,以致耗财破家,但侍郎公在所不惜。侍郎公为全县百姓分忧受累,绝无怨言,以致口碑载道。是他保民居,活民命,宽民力,没有人有他如此大德!
       崇祯十六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皇朝。一时造成权力和管理真空,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天台城野秩序混乱,遍处抢掠,侍郎公组织训练乡勇数百人,守护城池,禁缉焚杀,保全地方,所有费用都由侍郎公变卖财产供给。
       顺治二年(1646年)六月,南明守卫钱塘江的部队在清兵的攻击下,溃败失守东窜,方荆国兵三万经萧山、嵊州、新昌,一路忿激焚掠而来,会兵于章安往南走,将要焚掠天台,百姓闻风惊避。侍郎公说:“这些兵丁还不是因为没有粮草供应而抢掠吗?我怎么能只爱护自家而使全县变为灰烬呢!”于是准备了粮草酒菜,派人送去劳军,方荆国感到非常惊异,也非常高兴。于是收敛士兵进入天台。但是仍有兵卒数十人进掠张家,方荆国知道后将部卒俞化龙杀掉,其余兵卒怕被查处,藏匿在楼中,侍郎公令仆人劈开后门放他们逃走。同时委婉责备方荆国不应因小物杀人,致失民心。由是一军思奋,方与众兵感泣齐呼道:“天下有如此善良的老前辈乎!”于是下令不许秋毫有犯百姓。这时候一斗米卖五钱银子,都是侍郎公出钱并叫弟侄四乡买米供给驻兵。兵驻三日,一邑得免灰烬,天台城乡百姓没有受到伤害。
       顺治三年(1647年),侍郎公已七十高龄。新来县令刘思因强迫士民剃发,日相迫促,违者立杀之,百姓不胜愤恨。有故意作乱者,乘民怨造谣惑众,老百姓听到传言,情绪激动起来到县府闹事,侍郎公父子出面劝解,稍稍平息退去。五月七日半夜时分又起哄闯入县府,将县府席卷一空,五鼓时分才退去。县令爬墙逃走,同时急派人送信到台州府,告以天台百姓叛乱,台州总镇遽发兵来天台准备屠城。事态非常危急,百姓闻之纷纷逃难而去,只有侍郎公一家没有逃走,他在考虑如何化解这场危机。正好这时盐院王燮和郡守陈联壁,在天台游览石梁。当他们得知百姓叛乱,准备躲避到缑城(今宁海)去。侍郎公急派人飞书请他们回到县城,并告诉他们,主要是县官太霸道作恶,加之有人煽动造谣,造成这一局面,绝不是百姓真要叛乱,并愿以自家百口性命担保,极力要求他们发牌止兵。盐院和郡守才驱车入城,走檄止镇兵。冯总镇巳带兵千馀至中渡,见盐院牌将大兵撤回台州府,仅带五十骑兵及步卒到县。到县后怒气冲冲地责问道:“天台叛乱应该屠城,为什么止兵?”王盐院告知他:“不是百姓叛乱,是由于谣言激起民变,实是县官造成。”于是一方面革去县官职务,惩处为首造谣惑众者;另一方面招抚百姓,安定人心,全城百姓得保平安。没多久,省府各厅都来到天台,官员、公差及骑兵皆侍郎公供养将近一个月。侍郎公日夜应对操心,使天台数万百姓免遭屠杀,全县人民都非常感激,感叹道:“台邑赖有乡绅太素公,吾侪得以保聚室家,安生乐业,不血于兵,不墟于火,不疲于奔命,不锢于式微,不沛于津梁道路,天不能灾,人不能害者,皆公赐也。”
       侍郎公在天台还做了许多为民好事,如在明万历戊申重建大科塔,天启二年修建聿修书塾(即后来的莪园小学堂),崇祯七年始建华光庙,崇祯癸酉为赤城山飞霞禅院置田供奉,还捐资修建城隍庙、徙义冢、建黄榜亭、移天坛、迁养济院、改孤魂坛,善事难以枚举。
       为了感谢侍郎公的大恩大德,天台各界人士准备了《十德录》,具呈道府给侍郎公建祠,道府批县举行,侍郎公坚辞不允。足见侍郎公坦荡之心,他完全是出之于爱民之公心,不求自己个人的名利得失,其为民形象跃然纸上。后来百姓就奉送一块“望重三台”牌额挂在侍郎府的大门上,还将天台母亲河始丰溪上起青山岜、下至扁担岩一段赠予他,以表示对他的褒奖。以后溪头豢养鹭鹚的渔户,每年元宵节都要将一尾红鲤鱼送至张氏祠堂供祭。可以看出天台百姓对他的一番心意。侍郎公以七十八岁高寿辞世,天台百姓得知消息后,“合邑如丧怙恃”,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长者感到无比悲痛。
       对于这样的为民请命,力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和刀斧砍杀之下的乡绅先贤,有些人竟然编造所谓“民歌”去损他,杜撰所谓“民间故事”向他泼脏水,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当然这与人们对历史事实不了解有关,也可能是侍郎公的仇家故意编造,因为虽然侍郎公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像“设夫马三差良法”这样的事,必然也会损害某些奸胥墨吏们的既得利益。至于文革前后的一些出版物则带有明显的文革色彩,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有人说得好,如果不是侍郎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我们的先人可能早已被赶尽杀绝,那有我们这些天台后人的今天。
        以上出版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台州府志》和《天台县志》是比较真实的,而且对于清朝来说,侍郎公已辞世近百年,他们没有必要为已过世的前朝官员编造历史功绩。清朝康熙年间的《天台县志》已由天台社科联重新出版。改革开放后,侍郎公的历史功绩被陆续披露,在各种出版物,尤其是新版《天台县志》中都对侍郎公作了恰当的评价,在南门始丰溪畔还树立了张文郁的功德碑,从而使侍郎公的业绩得到应有的肯定,并为更多人所了解,也恢复了侍郎公应有的历史地位。侍郎公对天台百姓的历史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我们赞颂、值得我们纪念。
沙发
发表于 2015-7-14 14:10: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心了
整理了这么多资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4 01:24 , Processed in 1.0620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