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文道】喧嚣城市里的孤独—悼罗志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1:3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徵;象徵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徵我们的未来。

一个结业书店的老板,後来已经走到了连流动电话费都付不起的地步,大年二十八独自在拥挤狭小的货仓清理藏货,被意外坠下的书籍层层叠叠地压住,死去。几天之後,开始有臭味传出,但左右邻户尚不能确定它的来源。再过十天,气味渐浓,才有人破门而入,发现他的遗体埋在书堆之下。

朋友立刻想起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於喧嚣的孤独》,我们都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角是个处理废纸的工人,三十五年来每天要压毁无数书籍文献,外表肮脏的他竟然在这三十五年里饱览群书,遍读遭到极权政府禁制的经典,成了一个学问极大的人。他最後的结局是走进压纸机里,抱著心爱的诺瓦利斯,让机器里的沉重书籍渐渐压向自己的肋骨……。  

我们的二楼书店。那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逛书店的路线图,到了港岛,湾仔的「青文」一定是核心。我後来也没再见过这样的店了,马国明开的「曙光」专售英文书,与後期由罗志华主理的「青文」共同占据巴路士街楼上的一个狭小单位,一间书店其实是两间书店。一开始,我总是光顾「青文」,「曙光」看看就好,英文书我还买不起。而「青文」曾经是诗集最多的一家店,店面虽小,文学书的种类倒是很齐全。这些书後来一直没怎么动过,十年,二十年,它们还在。店面成了货仓,乃一家书店开始朽坏的迹象。渐渐地,我一进门就往「曙光」的方向走,总是抱了一堆书出来才觉得内疚,好像有责任要帮罗志华买点书,不管是否重复,不管是否喜欢,我还是得捎走几本书才好。如今,「二楼书店」已经快要变成一个原义不可考的名词,因为真正的楼上书店甚至开始搬到十一楼了。  

我们的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大陆文化热方兴未艾,金观涛的「走向未来」与甘阳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两大丛刊书系不只冲击了整片神州大地,也让我们香港读书人看到了一丝希望,隐约和我们有点关系。而台湾正是解严前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幼年的民进党还是股青春的民主进步力量。当年的台湾出版物纪录了这一切,总是叫我们大开眼界。至於香港,新左余威犹在,「新文化人」正吹著欧陆风,傅柯、罗兰巴特、阿尔杜塞乃至於後现代主义一股脑地进占了主流报刊的专栏角落。而在大家都还没听过「文化研究」的时候,吕大乐与吴俊雄也开始了他们的普及文化社会学笔记。「青文」就是中港台这三种新势力的滙流地,去「青文」和「曙光」打书钉,简直是进步知识份子的身份标识。後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六四」结束了十年的中国新啓蒙运动,陈水扁束缚了台湾的民间力量。香港?「新文化人」差不多都转行了,曾经是华文世界第一本傅柯专论作者的邵国华跑去办了一份杂志,叫做《Yes》。

还有我们的文人出版。「青文」人不多的时候,罗志华就在收银机旁编书校对。他出版了陈云回港後第一本专栏文集,出版了游静、陈冠中、丘世文、罗贵祥……,丛书的名字很有气魄:「文化视野」。每次见他,他都说「最近实在太忙了」。如此细小的生意,小到我不知该不该叫它做生意,究竟有甚么好忙的呢?可是看起来他又真的很忙,永远坐在收银机旁吃饭盒,一副动弹不得的模样。只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空去楼下吃饭,但那天轮到我忙了,我赶著去录电视节目,「嗱,我呢啲就叫做忙啦,你估我真系唔驶做呀。」没想到我竟然如此回答。某天,我看见他正在大量影印些甚么,竟然是本诗刊──「反正卖不了多少,还不如自己影印,每期出个二三百本,卖完就算。如果还有人要,我就现场再印一份给他」,他说。

太多太多的象徵意义,象徵太多太多的过去与失落。我宁愿记住一些具体的个人的事,但又不敢。  

「青文」的最後一天,马家辉来电,叫我去帮忙关门收档,恰巧我又要录节目了,去不成。後来再听见罗志华的消息,是朋友从他的货仓那里买来一套书赠我。呀,竟是中国美术史权威高居瀚(JamesCahill)的《气势撼人》与《隔江山色》中译本,硬盒精装,插图印得比英文原版还精美。我第一次在「青文」看见这套书是八十年代,虽然一见就喜欢,但一个穷中学生又怎买得起呢?只好由它消失。十多年後,它居然神奇地出现在罗志华座位後的橱子上了,很高很沉……。原来他见无人帮衬,就收了起来,最近才又重新搬回来碰碰运气。我有钱买,却又嫌重,遂请他替我留著。留著、留著,我一直没有去取。  

朋友知道我喜欢,在他的货仓闲逛时看见了就说要买。罗志华告诉他:「这套书我本来要留给梁文道的,也不知道他甚么时候过来拿。这样子吧,你就先拿去吧,我立刻再订」。後来我还怪朋友为甚么不说穿,省得罗志华再订,难道我真得去多买一套吗?  

知道罗志华的死讯之後,我努力地抑止自己,要自己别去想那可怕的过程。他是清醒的吗?是立刻窒息?还是在不得动弹的情况下瞪著眼等待了几天几夜?我好怕好怕,我好怕那堆书里有两本巨大沉重的《气势撼人》与《隔江山色》。罗志华,你真的为我再订了那两本书吗?罗志华,我该甚么时候过来拿书呢?  

後记:

然後,我找出以前的电话本,做一个最近两年开始越做越多的动作:删去你的名字与电话(虽然那是早已先効的号码)。过了两天,和朋友谈起你的事,我认真地对他说:「无事常相见」。原来我们这么快就走到这个年纪了。  我想你是看不见的了,但就当作为了我自己吧,录一首策兰的诗给你:  

〈给佛兰索的墓志铭〉  

世界的两扇门
一直敞开著:
是在黄昏
被你打开
我们听见他们碰呀撞呀
带著不可捉摸
总是带著绿色进入你。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08-3-7 21:33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1:40:40 | 只看该作者
书堆压死青文书屋老板
葬身货仓14日始揭发  
  
【明报专讯】多年来有不少本港老中青作家和文艺青年聚脚的「青文书屋」,其老板罗志华於年廿八(2月4日)在大角嘴合桃街货仓整理书籍期间,疑遭20多箱塌下的书本压困,失救致死,屍体一直藏於货仓无人得知。直至前日大厦看更闻到恶臭报警,始揭发罗死於书丛中。「青文」结业前最後一名顾客为文化人马家辉,他形容罗志华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卖书者死於书堆中,是一种黑色幽默」。  

编辑出版发行 推动本地文化  

45岁的罗志华由88年开始接手青文书屋,跟出版行业有关的范畴,他几乎都做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化视野系列」,从找作者、编辑出版以至发行,他都一手包办。而青文可说是文艺青年及作家的聚脚地,因为租约问题,於06年8月31日结业。爱书如命的罗志华遂把数以千计书籍暂时搬到合桃街2号福星工厂大厦10楼一个约100尺的分租货仓,继续经营等候机会再次开店,未料到货仓执拾时死於书丛中。  

马家辉:死於书堆是黑色幽默

留连「青文」逾20载的文化人马家辉,听到罗志华的死讯後感到「有点诡异」,认为「卖书者死於书堆中,是一种黑色幽默」,慨叹这老朋友「死得很文学性」。他印象中的罗性格坚忍,喜欢静静坐在店内,默默看守店子,偶尔与顾客寒暄一句,当提到太极,罗便会滔滔不绝,更曾邀请他一起耍太极,但马因不惯早起而婉拒。

马家辉形容罗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积极协助顾客订阅书籍,即使经济拮据,仍坚持守 书屋推动出版事业,谁想到会有这悲剧结局,马只能慨叹「人生无常」。

与罗志华认识多年的作家叶辉,对罗的死讯感到「无法相信」。他表示,罗并非善於经营的生意人,本港近10年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近半由青文书局出版,对文代界供献良多,惟这类人文书籍并未令罗志华赚个盘满满,最终导致书屋结业收场。叶辉指出,结业可能是最佳的解决方法,但罗为人乐观,是理想主义者,仍然坚持租货仓等待下一个开店机会。  

前日上午11时许,大厦看更巡逻至分租货仓门外时,闻到阵阵浓烈恶臭,报警揭发事件。警方发现罗被埋於约20箱书籍下,屍体严重腐烂,警方相信死者於年廿八返回上址货仓,因病发昏迷或遭载满书籍的纸箱压住,失救致死,案件无可疑。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08-3-7 21:42 编辑 ]
板凳
发表于 2008-3-18 16:08:55 | 只看该作者
信与不信都不重要,毕竟他已经走了。
痛苦或解脱,子非鱼,怎知鱼之所想,我非你,也不知你所想......
生命无常,我们只能放在心里悲伤......
地板
发表于 2008-3-22 21:18:44 | 只看该作者

死在书堆里,是死得其所,或重于书山,或轻于羽毛笔

对于书呆子来说,书比绝对不是书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9 21:10 , Processed in 1.0740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