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蠡女儿陆莲英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2:4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父亲—陆蠡

陆莲英


    父亲遇难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听祖母说,他从十三岁的那一年便离家到杭州读书,后又到福建、上海等地教书、做事,终年难得回家一次,阖家相聚的时日不多。因之,我对父亲的直接印象不是很深,生平轶事知道的更少。下面写的几件小事,多半是祖母的操劳之余,叨念着爱子,并当做故事讲给我听的。

童年时代的家庭教育

    我的祖父是一个受到“维新”洗礼的知识分子,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家长。他平日在孩子们的面前虽然不作轻易的言笑,看上去似乎有几分令人生畏的样子,但对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却是极为宽容的,只要没有大的过错,从不轻易施加责骂。可是对学业方面却抓得很紧,要求很高而且很严厉。
    据祖母说,当年祖父教二姑妈读书时,父亲虚龄只有五岁,身材还不到桌面高,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偎依在祖父的身边,专心地听着祖父给二姑讲课文,往往二姑妈还未领会,父亲已能背诵了。祖父见他资质聪慧,记忆过人,就着意加以培育。因而对他要求很高。日常督课也就更为严厉,;指定要背的课文,要一字不错的背出来,还规定背错了要打手心,背错一个字,打一记手心。父样挨了打,祖母心里很肉痛,但又不好当面劝阻,便在背地里暗示他在背错时赶快逃走,免遭责罚。而父亲总是不肯躲开,甘心情愿地接受责罚,还坦然地说:“爸爸要求严,是为了我好。”后来祖父又教他做对联,有时出题要他做,有时写上联要他对下联。听长辈们说,父亲在正式入学前,已能做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神童”称呼的由来

    父亲七岁时,入平镇文溪义学读书。翌年,正值袁世凯窃国称帝。有一日,天台县一位姓罗的知事到文溪义学视察,在校长张乔秀先生处见到他的作文。这位县太爷翻阅了作文簿后颇为惊奇,但又武断地认为决非八岁儿童所作,当即叫来面试。时值元宵,县知事就随口指定以“元宵佳节”为题。父亲毫无难色,略略思索,欣然提笔,立时成文。文章的开头部分描述了节日游人如云、彩灯琳琅的盛况,结尾落句为“时乎!时乎!时不再来,安有明年洪宪之佳宵?”文章写得起伏跌宕,这位县太爷边看边点头称赞,看完后脱口连称“神童”,当场奖给银元二十四枚,然后又问:“你拿了这些钱打算做衣裳还是买东西吃。”他当即回答:“我一不想做衣裳,二不想买东西吃,我愿把这笔钱捐赠给学堂做一只书橱。”自此之后,“神童”之称闻名乡里。邻居长辈们见了他,总是亲昵地逗着说:“泉!文章做一篇看看。”(父亲原名陆圣泉)


    父亲在十二岁的那一年,读完了高小课程。此时乡间的教学已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一九二一年春天,他随同本地耶稣堂的一位姓邵的先生,穿着草鞋,背着行李和书籍,跋山涉水,远离家乡,步行二百余公里的省城杭州求学(当时天台到杭州不通汽车)。先入蕙兰中学补学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中高中部。从此,他离开了父母的身边,踏上了他那短暂而又坎坷的人生旅途。
    这里还得带上一笔,据长辈回忆说:父亲少年时期生活十分俭补,从来不讲究衣着,就是出外求学,也是不事修饰。到杭州读书来回总是穿着草鞋走路,到了目的地,还舍不得丢掉旧草鞋,把它洗净晒干,以备下次再穿。


    祖母还经常提起这样一件事,就是我父亲的一位胞妹,在她幼年时,祖母沿袭旧例给她缠足。那时清王朝虽已推翻,但乡间仍盛行女子缠足的陋习,父亲那时还不过是一个毛孩子,当他看到妹妹因缠足而带来的痛苦时,竟然大发脾气,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逼得祖母作了让步,收回了缠足的成命,终于使姑妈得以保留天足。现在姑妈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走起路来,仍然步履稳健。


    父亲在童年时代生过一场大病,身体很瘦弱,走路常要跌跤,但是他很喜爱游泳,渐渐谙熟水性,能在深潭急流中踩水游泳。有一次,村前的始丰溪洪水暴发,水势汹涌,他仍然要去溪中游泳。邻人见他在急流中沉浮出没,误认为失足落水,急得大喊大叫:“救命呀!救命呀!圣泉跌进水里去了。”祖父闻声急忙赶到溪边,他才不慌不忙地上岸穿衣,跟着祖父回家。
    父亲自幼喜欢绘画,有一天他穿着一件新做的白衬衫到平镇义学读书。课余时想着要绘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纸张,就把身上的衬衣脱下来,在衬衣上画了一条龙。画好后,这才想到回家不好交代,心里很着急,放学后不敢回家。校长见他犯愁,问明原委后,就安慰他说:“圣泉,不要急,我买布替你重做一件。”还亲自送他回家,替他说着,祖父也就未加丝毫责备。
    父亲童年时代的性情温静而又倔强,不爱多讲话,有点近于“孤癖”,但有时候也会同大人们闹些咬文嚼字的嬉逗。据说在他五岁时,有一次,他独自到理发店去理发,这个理发店的理发师傅,头上有点癞痢。他就在理发店的地上写着“癞子难道好剃我的头?”这位理发师见了笑着说:“百官头,皇帝头我都可以剃,你这个头为啥不能剃?!”这时祖父正好路过,生怕他失礼得罪别人,就把他带回家去。
    父亲七岁时,有一位亲戚来家作客,临走时祖父送他一篮桃子,父亲悄悄地在篮底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以桃代梨”四个字(这个亲戚的家乡盛产梨子)


    父亲从外地回家,常常带来许多画片分赠给邻居的孩子,教他()们看图识字。他对穷苦人家的孩子特别关心,回上海后,还寄书给他们,亲自写信指导他们看书学习,有时还寄钱给他们。此外,还爱把外地的植物种籽带回家乡,向邻人宣传选用优良品种的好处。
    父亲还考虑家乡缺医少药,治病困难,因而每次回家总要带回许多外地的特效药品。有治霍乱的,治痢疾的,治疔疮的……。只要有人上门要药,不分至亲友好还是陌路生人,一概免费赠送。父亲带来的药品,我也帮着分送过。有一次,一位邻居患了急病,前来要药,我把药送去,只见病人牙关紧闭,错迷不醒,只好撬开牙关,把药灌入,病人终于脱险得救。
    父亲还从外地带回许多革命书籍给大家看,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列宁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等等。有一次国民党反动军队在我们家里,他们看到这些革命书籍,就怀疑祖父是共产党,把他抓去关起来,扬言要枪毙。后来亲友们费了许多周折,才把祖父保了出来。
父亲遇难已有四十多年了,家乡的亲友们至今还在怀念着他,都在努力学习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3年



[ 本帖最后由 宇鹰 于 2008-3-13 12:48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8-3-13 14:37:24 | 只看该作者
亲切!
板凳
发表于 2008-3-13 15:29:5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支离破碎,但是应该很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2 23:24 , Processed in 1.0591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