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32:41 | 只看该作者

(龙潭 (民国)胡庆荣 字在天台山百丈坑)
【拾捌】龙潭
    唐朝画家崔山人在游天台山之后,画了一幅百丈崖瀑布的山水画,诗人李白在听说了此画之后,极想得到它,于是,他写了一首诗《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叫崔山人别把画藏起来,送给他好了,那样他就不用老想着去登天台山了。诗的前六句描写了画中百丈崖瀑布的美姿,“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接下来是画中的景色:“问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最后表达了他求画的目的,“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据《天台山方外志要》载:“百丈岩,在天台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下有龙湫,既百丈坑也。” 诗中的景致现在依然在百丈崖,百丈瀑布从唐朝的诗句中一直流到现在,瀑布下的那潭碧水依然是画中那丝清幽。
崔山人的画没能保存到今天,但李白的诗却吟颂至今,原想从画中感受一下百丈崖瀑布的李白,在看到此画之后,却有了直欲天台去的冲动。当李白沿着百丈坑而上,来到百丈瀑布前时,崔山人画中的胜景活龙活现于眼前。
百丈坑崖壁之上的琼台,让李白更为激动,站在琼台上,听着百丈崖瀑布的声音,脚下的百丈坑是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诗人发出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感叹。在他的《琼台》诗中,有四句是对百丈坑的描述:“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诗中的景致也就是崔山人画的美景,李白的这首诗似乎在回应着崔山人的那幅画。
诗中的青衣究竟是哪位仙人,后人不能明确,但天台山的确有一位仙人是李白的友人,那就是桐柏宫的道士司马承祯,他是李白的仙宗十友之一。唐开元年间,在江陵,李白曾与司马承祯相遇,交谈中,两人都提到了天台山,一位是从画中感受到天台山仙景的诗人,另一位则是生活在仙景中的道士,两人感到有缘,于是,相互仰慕相约同游天台山。这种事记载在清戚学标的《台州外书》。
司马承祯就修道于琼台旁的桐柏宫中,鹤发童颜的司马承祯是一位高道,也是一位有声望的书画家。当李白来到桐柏宫时,司马承祯是否静候在道观之中,二位高人是否有过会晤,我们不曾知道,但司马承祯用三种字体所写的《道德经》石幢,李白一定是欣赏到了的。
一千二百年之后的民国年间,时任天台县县长的胡庆荣在一个秋日的月夜,读到了李白的这首《琼台》,次日,他也来到了百丈坑,来寻找诗人所描绘的那番美景。沿山坑而上数里,终于看到了百丈瀑布,龙潭那一泓碧水,让他与诗人有了相同的感慨,他写下了“龙潭”二字。之后,请人刻在了百丈坑的龙潭旁,字落款为:“绍兴胡庆荣”。现在,在百丈坑我们还能看到这二字的摩崖,字清秀而有仙气。
现在的百丈坑有了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那就是琼台仙谷。坑还是那条坑,潭还是那个潭,画家与诗人的所有感慨都浓缩在了眼前这“龙潭”二字中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5:0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8-25 15:08 编辑


     (  金溪 (清) 远鹤  字在天台山石梁)


    (   瞻风 (明)佚名 字在天台山石梁)

                                         【拾柒】金溪
      “每因流水想天台”是民国文人郁达夫游天台山后的感慨。在他的《南游日记》中,处处流露出他对于这方山水的流恋。
       山溪最能显示天台山溪流的神韵,清齐召南认为:“两山之间必有水,台山则以溪流争奇,瀑布龙湫,眩目惊心。”山谷中的溪流总是充满野性,平时,溪水淙淙,总是那样的斯文,清澈的溪水可见光滑的溪石,几尾小鱼悠哉游哉地游于水中,阳光照耀下的溪水五彩纷呈,与鱼儿的花纹相辉映。溪边的那丛野花开了,风儿吹过,花瓣落入溪中,随溪水飘向远处,时而有小鱼追逐着落花。
      一场春雨下过,溪水一改平常的温驯,咆哮着冲向前方,岸边的那些野花杂草也被冲走了,混沌的溪水中早已不见鱼儿的踪影,大概早已躲进了溪石之间了。好在这样的时光不长,雨停之后,山谷更加的翠绿与清新,溪水也渐渐地清澈起来了。山溪多有落差,那些大大小小的瀑布就成为溪流的华采乐章。
    金溪就是众多山溪中的其中一条。它位于石梁上游,与大兴坑在石梁不远处汇合,然后从石梁下流过,这就有了石梁瀑布的奇观。当年郁达夫来到石梁时就被它的美景所迷住了,在他的《南游日记》有这样几句来描述金溪旁的景色,他站在瀑布下,望着上方金溪,“这瀑布与石梁的上面,远远还看得见几条溪流,一簇远山,与半角的天光;在瀑布石梁及溪流的两旁,尽是些青青的竹,红绿的树,以及黄的墙头。”郁达夫看到的黄的墙头,是方广寺。在石梁的这条山谷中,竟然座落着三座寺院,瀑布之上为上方广寺,瀑布旁边是中方广寺,寺建在昙花亭旧址,瀑布之下为下方广寺,为五百罗汉根本道场。金溪就从这三座寺院前流过,沐浴着佛家的晨钟暮鼓,金溪的流水声合着寺院中传出的诵经声。佛光照耀下的山溪,以金溪为名,这道金色是如此的迷人。
       上方广寺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于一场火灾,原寺院前的岩壁上,镌刻着的“金溪”二字还在,字写得朴实,落款为:“乾隆甲戍年,囗斋鹤书。”清《天台山方外志要》载:“金溪,二字,方广寺前,僧远鹤书。”远鹤为清方广寺僧人,金溪就是他每天都要走过的小溪,在他心中,金溪就是一条佛溪,他怀着敬畏的心情,写下了“金溪”二字。
      有溪就有桥,中方广寺前就有一座石拱桥,名瞻风桥。坐在瞻风桥上,望着前方的石梁,远山近景,都是眼中的一幅画。上方广寺前原来也有一亭,亭就叫瞻风亭,僧人就在亭中听着金溪的流水声,望着晚霞中的金溪,披着一道金光。
      在“金溪”旁边,有另一方摩崖,镌“瞻风”二字,字为八分,当年的瞻风亭就在金溪旁。只是瞻风二字没有落款,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字“在石桥瞻风亭侧,不知何人所书。”此书成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一般认为此摩崖为明代所书。
     “四山滴翠环初地,一路听泉到上方。”是上方广寺的一幅楹联,为清武进士朱伦瀚所拟。楹联写出了金溪丽谷的神韵,民国年间的郁达夫,就是在清山绿水中,听着泉水声来到上方广寺的,坐在瞻风亭上,看到“金溪”二字时,“每因流水想天台” 的感慨,在这一瞬间就已萌发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7:59:15 | 只看该作者
褚留香 发表于 2012-8-23 10:12
应该把摩崖当作一种荣誉,谁对本地文化事业有贡献就有资格,不能比谁字写得好就往上挂,这样才能激励天台优 ...

避免挨骂,还是猫在家里,喝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2-8-23 10:12:54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把摩崖当作一种荣誉,谁对本地文化事业有贡献就有资格,不能比谁字写得好就往上挂,这样才能激励天台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播。

按这逻辑,闲云赶紧练字,赶紧踅摸个好位置,要求光照少的山阴之地,早日留一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2-8-21 22:02:30 | 只看该作者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8-21 17:11
话说回来,如今“盛世”,连去山上凿字装风雅的人都没有了

我想附庸风雅,去山上凿字,可惜字太差,这样,AB去写几个字,我到山上找石头(注:不是陈松涛这块石头)去凿。

点评

写字这种事,还得找郑大博士,哈哈,咱只有磨墨看茶的活可做  发表于 2012-8-22 2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21:4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8-21 21:44 编辑

to 燕燕 :查查史料,现场访碑,都有一种乐趣。
to ab: 当下已不将凿字视为一种风雅了。
to 香帅:49年后天台山的摩崖石刻已断了。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摩崖,大致分为二种,其一是集先人之字,如龙山和琼台,这太假了,另一种就是现人所书,如高明寺,私下认为还是后一种可取,尽管不一定每一方摩崖都好,但至少是真的,实际,郑秉昌那方还是不错的。

点评

集字这种,极为无聊。邓选开了个好头。  发表于 2012-8-22 23: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2-8-21 20:09:57 | 只看该作者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8-21 17:11
话说回来,如今“盛世”,连去山上凿字装风雅的人都没有了

听说天台还是有很多名人喜欢去高明寺石头上刻字流传千古的,

点评

牛叉,江山代有二比出啊……  发表于 2012-8-22 23: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12-8-21 17:11:40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回来,如今“盛世”,连去山上凿字装风雅的人都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2-8-20 22:22:15 | 只看该作者
忽忽,凿前人之字而刻己字,这帮人真是人品大大有问题。一个清朝的知府盖了人家唐朝的前辈,竟然心安理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2-8-20 17:05:35 | 只看该作者
写这个要查阅多少资料考证啊,浩大的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1 01:04 , Processed in 1.0689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