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329|回复: 7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天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关于马甲tiantaier

我几乎没有在任何BBS上灌水的经历, 最多只是跟贴而已。最近喜见有天台人自己的论坛,又是熟人开创,颇想咸于灌水,但是一来我打字速度奇慢无比,二来离开笔便头脑一片空白灵感全无,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没有上去开话题。

我喜欢看原创,网名为zhanpan的文章令我感动了许久。光看不写,似乎是有点对不起BBS灌水人的辛勤劳动,毕竟XDJM们所希望的是论坛的兴旺发达。

要想灌水,必须先有“马甲“,网络时代的魅力就在于斯。你非你,我非我,在马甲下的真情实感要比真人面前的虚情假意令人感觉好得多。

起一个什么样的网名呢?想想自己是个天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天台人“,但好象又落入了一个俗套,其次又想到了“tiantairen”,象”Chinaren”一样,有似乎依葫芦画瓢;昨天看NBA球赛,看到了络杉机湖人队, “LAKER”,于是起个网名叫“tiantai er”, 我是天台人!

(待续)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0:39 编辑

(二)  关于“天台人“
  前二天在本网上闲逛,看到一则广告,大意如下,说是在“掏宝网“上开了一个小店,欢迎”天台人“光临并予以特别的优惠。另一网友曰,何以见得是天台人?又一答曰:凭天台身份证即可,但马上就有人回应,现在的”后司街“的网友中又有几人能拿得出天台身份证呢?
  不经意间触动了心中似乎已经淡忘的概念,什么人是天台人?
  在外多年,见过许多”天台人“。有些”天台人“甚至连天台话也听不懂,但他仍认为自己是天台人,但还有一些”天台人“,明明在天台生天台长,出去以后确不认为自己是”天台人“…我有一些糊涂了…
  记得有一次在听一个演讲,谈到海外的华人中的中华传统思维,他说,一个国人凡是在国内哪怕只生活过十年,无论走到那里,中国的传统意识就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在他的血脉里。我赞同这位演讲人的话。因为,天台人有些类似。且不论他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天台人,认同感的缺失是有许多原因造成的。那么这样的“天台人“也就不是”后司街“中的天台人了。去年的一天看到报纸,陈中伟院士不幸意外身故,天台一共出了二位院士,这位陈院士便是其中之一,在断肢再植方面首曲一指。但是这位陈院士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台人“,无论其基因如何,至少不是”后司街“中的天台人了。
  前面提到的不说天台话的天台人,是一个标准的第二代移民,有一次偶遇,聊天中得知他的籍贯,他只会用标准的天台话讲“水南“和”横头戴“,因为他妈妈是水南人,他爸爸是横头戴人。每次天台人在一起玩, 这位一口京腔的老兄便非要凑过来一起乐呵,久而久之,我们便叫他”横头戴人“-也是天台人。希望十五年前认识的这位老兄能在”后司街“中找到他的”沙发“。
  (待续)

点评

虽然我身份证不是天台的,但是我是地道的天台人  发表于 2012-12-27 13:1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0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0:44 编辑

  天台人,学会说天台话的时候起便深深地打上了”天台“的烙印。
  无数次在外旅行,总能在不经意间听到具有天台特色的口音,甚至是带着天台口音的英语。身处异乡,几乎每次听到天台话都能感到一种亲切感。不在于能从老乡处得到什么照顾,光时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便知对方来自于同一个美丽的地方,曾经喝同一方水,沐浴同一份阳光。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天台人,还是外地移民的后裔;无论是迁居外地的天台人,还是外地天台人的后裔,在那本紫红色封面的“户口本“上,籍贯一栏往往写着”浙江天台“。因此,“天台人“是一个无法用某种精确的词汇或者穷举法来定义的。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狭隘而又包容的氛围,把所有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天台人“的天台人无形中拉到了一起,拉到了”后司街“。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1:10:49编辑过]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0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0:46 编辑

三,天台人的性格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因为提到性格,便有好的一方面和差的一方面,说道好的一方面,可能会得到“后司街”论坛的“鲜花”,说道差的方面,可能就是“鸡蛋”。“鲜花”也好,“鸡蛋”也好,一家之言,仅仅是“闲聊天台”,或许能够抛砖引玉,就天台人的性格在“后司街”里讨论一番。
  说到好的方面,如果同意则借以自免。不好的方面也是需要勇气去承认和剖析。
  在鲁讯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他对柔石的评价是“台州式的硬气”。我离开天台以前,曾一直对这句话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但多年来,我无数此体会到这句话的经典。与其说是“台州式的硬气”,倒不如说“天台式的硬气”,因为,我认为天台人的硬气独冠台州。吵架的少,动粗的多;阴谋少,阳谋多;钱少,排场大;当面屈服的少,背后示弱的多;好打抱不平,豪放慷慨等等。我好象无法用穷举法来诠释“硬气”的定义。
  天台自古以来,独处浙东一隅,四面环山,天台人本身就有一种“山”的气质,与其他江南水乡人的性格更有天壤之别。及五胡乱华,靖康之耻以后的几次大的移民潮,大批的北方人移居天台,北方豪放的性格与天台本土那种山的淳朴综合以后,形成现有的天台人与其他江南人不同的独特性格。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1:11:25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8 0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0:52 编辑

天台人的性格2
  天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这一点可以从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得到部分的验证。
  记得以前每次到乡下游玩访友,主人必定先以糖水鸡蛋招待客人,这碗糖水鸡蛋不是象现在的餐馆饭店里那样一碗一个鸡蛋,而是几乎是整整一满碗的鸡蛋加上一大瓢的白糖!有时候,一天要拜访好几户人家,但是无论何时到达,每家每户必是那么一碗“鸡子茶”,并且不能不吃完,否则则容易被视为对主人好客态度的怀疑和轻视。我记得有一次一天连吃三四碗这样的“鸡子茶”,此后一个月不敢碰鸡蛋。
  如若是同辈人,大家大概还能记得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供应。“白购粮证”的一个月一两的白市价,但是,广大农村地区是没有糖票的,换而言之,白糖是以黑市价买来的,而往往价格是白市价的一倍到数倍。尤其是在糖紧张的时候,一调羹白糖显得尤其珍贵!即便如此,天台人还是一那独特的“鸡子茶”热情地招待来客。
  春节将至,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天台的“圆眼茶”,与“鸡子茶”类似,那种溶入在“茶”里的热情,是天台人淳朴民风的绝佳例证。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1:12:40编辑过]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0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二天偶感风寒, 没能续写,见谅. 明天继续! 同时希望各位在此同论天台的风土人情.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0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1:03 编辑

  除了“饺饼筒”外,还有一个“吃粽”的传统。正月里,亲戚们轮流作东,一年难得团聚的亲戚借次机会坐到同一个圆台子上“吃粽”,其实“吃粽”本身的意义并不在“吃”,而是作为亲戚互相走动的一种绝佳的形式。“远亲不如近邻”,但“吃粽”的传统作为维系亲戚间感情的重要纽带。无从也无须去考证这种传统始于何时,总之天台人对于“亲戚”的概念要比外地的人要强得多。无论对客人还是亲戚的热情友好是的淳朴民风的具体体现。
  我始终在困惑一个问题,天台人为什么又是如此民风彪悍?
  大家一定记得八十年代的“少林寺”等武侠片在天台拍摄,除了秀丽的风光外,良好的武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徐亦北口叼一桌酒席的镜头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当时天台习武成风,这不是因为有了武侠片才有的,清末是还出了一个武状元陈桂芬。拳击散打在近几十年来也是经久不衰。到九十年代后,居然是一群十几岁的少年手持马刀,光天化日下斗殴。鲜血撒处,少年们的惨叫之余,除了感叹市风日下之外,长期被教化压抑的彪悍的民风在萧条的环境中得以肆意宣泄。溪头和水南,玉湖,还有下(山交)和临溪,宗族村落的械斗,在八九十年代照样上演,为许多乡土文学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许杰老先生的“惨雾”便是杰出的代表。
  彪悍的民风从何而来?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1:13:54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0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1:05 编辑

  天台话中有个特有的称谓叫“老本”或“老本师”,也就是民间的武师。我很想知道这有没有什么典故,或许有,但时间久了,也就被大家淡忘了,只能从方言的只字片语中解读出天台自古以来民风强悍的佐证。
  江南的青山绿水,佛宗道源的文化底蕴,何以浇灌出强悍之花?一种强烈的反差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天台人在本地往往表现急躁而强悍,在大庭广众面前往往是吵不了几句便大打出手。但是在外地,天台人碰到天台人,总是客气得不得了,即便是以前有过过节,似乎也可以一笔勾销。这一点与台州其他县市人的行为方式有所区别,其他台州人不像天台人那样,始终是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也是天台人的独特之处。
  一种独特的民风和文化,成了一种独特的无形的粘合剂,把远在四面八方的天台人粘合在一起,也正是这种民风和文化,使得在天台生活到成年的天台人拥有了溶入血脉里的那种意识。
  (待续)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1:16 编辑

  天台人在性格中比较缺乏务实的精神。用天台话讲就是喜欢“讲派头”,“讲品”。这是一个缺点,可能会有点触及大家敏感的神经。一家之言,仅供讨论,即便是挨一篮鸡蛋也心甘情愿。
  以前在外上学,每次过年回家,老同学聚会或是走亲访友,见到的都是“中华”,“玉溪”等高档香烟,掏烟者赚足了面子。可是当时的一般家庭的总体生活水平并不富裕,却似乎特别喜欢在高档香烟上大把花钱。一包“中华”香烟可能是当时农村养十只鸡的收入,或一般职工一个星期的薪水,虚荣随着腾腾的烟雾一起得到了升华。我在外地很长时间,许多年过年没有回天台,在外地很难见到这种景象,平常抽什么烟,过年还是什么烟,并不因为过年客人多而尽抽好烟。
  还有一个是婚礼的排场,一个比一个大,唯恐落后。你今天四十桌,我明天六十桌。一天摆不下,摆二天,婚纱穿二回,爱情的信物也交换二回。往往是收获银子,赚足面子,看似一举二得,那婚礼本身的意义已变得不再重要。排场大并不是天台所特有,但其中一些为追求排场而不伦不类的举动,有时候有点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非常喜欢天台的传统婚礼,即便是引进了西化的元素后。后篇会细谈天台的传统婚礼,今天谈的话题是“讲派头”。
  天台的热情好客前面已聊过,但有时候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味道。请客吃饭,菜非要最好的,烟就更不再话下,即使借钱,饭还是要吃好的。在做穷学生的时代,有一次老友一起叙旧到中午,本来吃个快餐便饭就完事,但这位老兄非要偷偷去借钱请我们吃饭,后来就不知道这位老兄化了多长时间才将这顿饭前还清,十几年前的往事,一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前面再“后司街”中读到“肉圆”的故事,过去过年的那一盘肉圆,不是吃的,是看的。
  (待续)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4 0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1:28 编辑

  或许踏实务实的风格本来就不是天台人的性格。如同天台人下海经商的故事一样,天台人对自己充满了太多的期望,往往到头来虎头蛇尾,令人扼腕!

  身处异乡,与同事朋友聊天,问我何方人士,我回答天台,“没听说过,在哪里?”,我说“曾经有一个很好的企业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但是我们没有珍惜,世间最痛惜的莫过于此…他就是’中华鳖精’”

  我经常在想天台为什么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大企业?圣达如斯,天美制药如斯,如今铁皮枫斗花开他乡;红石梁被廉价出售;(心中祈祷,银轮千万不要在走老路),那么天台的企业何在,天台的经济命脉何在?同时起步的娃哈哈,新昌嵊县乃至仙居的制药业,如今已稳稳地占得市场份额,它们早已把同时起家的天台企业忘到了大同岭脚!

  反思天台人的经商思路,似乎总是喜欢挖到第一桶金后便大肆挥霍或是守业而不创业,在如逆水行舟的今天,还是不想投资再发展,没有研发,没有管理理念的更新,整天想靠“马家军”出面推销“枣干汤”为主要原料的“鳖精”。个人的发财致富是 很容易的, 但是要想靠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发展成真正的打企业,无疑是缘木求鱼。

  前二天在“后司街”的“创业先锋“中读到几位“御用文人”的文章,“传奇人生演绎经济神话“”文化催生啤酒业奇葩“,一种与“中华鳖精“异曲同工的声调又在耳边刺耳地响起。
  
  鲁讯先生说:“救救我的孩子“!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1:16:3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18 09:45 , Processed in 1.1302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