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tiantai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天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27 编辑

对于“后司街”BBS的一些想法
  记得某日,友人电告“后司街“网站刚刚开始运作,需要大家多多的支持。我登录后便觉得“后司街“前途无量,于是开始“闲聊天台”。短短几个月,”后司街“的访问量直线上升。当我看到经常有数百人同时在线,很受感动。“后司街”的管理员、斑竹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短短几个月网聚了这么多优秀的“街民”,真是令人鼓舞。
  我曾经提到“等吾辈之努力可使“后司街”统领各地天台同乡会的时候,’天台商会’的提案请递交’后司街’管理委员会处理“,以及前天再次提到”’后司街’的网友们任重而道远“,或许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玩笑或者是痴人说梦,但是这确实是我的一个想法。
  本来确定回过年天台与众网友讨论一下“后司街“的未来,但是有些事情分不开身。借用”闲聊天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后司街”不能仅仅局限于“灌水”,这是一个极好的商务平台,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打造天台籍人士顶级商务平台”。
  “后司街”网友会聚了在外地发展的天台人中最有冲劲的一群人。他们的财富也许不是那么的充足,但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他们大部分在90年代后的受过高等教育,现在的职业分布广泛,有律师、设计师、会计师、金融分析师、销售、工程师、记者、编辑、私营业主等等,在各行各业中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资源。他们拥有的财富和他们拥有的资源严重不成比例,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记得有个回帖讨论过类似于“红旗可以打多久”的疑问,“好的行业被别人捷足先登,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的”,回答是类似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于网络平台之上的服务业远远没有饱和”。财富和资源不成比例的原因就是缺乏整合!我想如何利用“后司街”去整合这些资源以创造更大的财富是“后司街”在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一家之言仅供街民们讨论,欢迎回帖发表你的看法。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39:42编辑过]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34 编辑

"第四、至于网站的开支,我们几个目前还能承受。即使用独立的服务器,也还是能承受的起。"


是不是可以考虑发起设立"后司街"股份有限公司, 以解决网站开支问题, 增强凝聚力.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0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42 编辑

  正月家中来人客,没有时间上网,前脚送走人客,后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到“后司街”逛逛。
  正月匆匆回了一次天台,只呆了二天便打道回府。其实这次春节本来没有时间回天台,后来硬是挤出时间回来一次。二天时间已经是很奢侈了,哪怕只有一天,我还是要回来看一看。
  在回上海的那天,天气特别好,我的第一感觉是去把车票退调,让我在天台多呆一天,可惜事务缠身,只好以“高速公路下次回家也便捷”之类的话语安慰自己。
  没有能赶上“后司街”的年会,颇感遗憾,网上浏览“杞人忧天”和“赵士邦”的照片和直播弥补一点遗憾。年会的GGMM们大多不熟悉,很想认识一下,尤其是文采极佳又有热心的各位斑竹们。
  天台对于我来说似乎已经超出了故乡的范畴。从拥挤不堪的城市回到天台,身心处于一种无可名状的放松当中,在天台的几十个小时中,只睡了不到十个小时,白天爬山,晚上聊天,喝茶,喝酒,没有觉得一丝的疲劳。相比在这个拥挤的城市中生活,周而复始的刻板使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斥着二氧化碳,毫无活力。
  “后司街”就象在这沉闷空气中的一扇天窗,每天下班回家,可以在这里呼吸一点天台的气氛,感受一下身心放松的快意。
  2006年我还想继续闲聊天台,分享自己的一些认知和体会,借以抛砖引玉,共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40:32编辑过]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45 编辑

  今天上“闲聊天台”看到网友们的回帖,这种热情的鼓励的确令我无法停止“闲聊”。让我先道一声“谢谢啊!”
  既然是“七逮八曳”中的“闲聊”,话题自然广泛。每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毫无章法,只是希望网友GGMM一起闲聊。
  回忆天中(1)
  昨天晚上洗漱完毕正待入睡,突然我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天台的一个陌生的号码。既然是天台的号码,没有什么理由不接。原来是一个高中的同学,现在在天中当老师,她说是天中搞百年校庆,就近水楼台负责本班同学的联络。
  “天中百年校庆”
  我的思绪竞一下子拉回到二十一年前,一直到十五年前,那一幕幕就象一部记录片那样在我的脑海里翻滚,我几乎失眠了。
  在中学毕业后的十几年中,我回过几趟母校旧址,因为那里已经不再是天中了。每次走进老天中,不仅仅感到记忆的美好,更多的是无以名状的痛楚,见证历史的建筑没破坏殆尽,(我前文已经提到过),我学习了六年的地方早已是物非人更非了。当听说此处已经变成了实验小学,我几次走到附近最终还是绕过学后巷,因为我怕自己看到那种无知的破坏,我宁可让那虚无的老天中定格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41:08编辑过]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0 编辑

天中的师与教
  从八五年蹦蹦跳跳走进天中,到九一年在一片台风过后的破败中离开,整整六个年头。初中三年一个班主任,高中三年一个班主任,我想这种超级稳定性可能是空前绝后。
  实事求是而言,天中并没有多少名师。从初中开始,老一辈的老师几乎很少带课,(屠成耀例外),老师基本上以台州师专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主,到了高中才遇到一些浙师大毕业的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相比之下,高中时期的老师的整体印象比初中时期的老师更具有人格的亲和力。
  印象最深刻的“名师”是生物老师叶兆钧先生,他的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生物这门枯燥的课讲得绘声绘色,这门课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我曾一度对于我未来职业的选择倾向于生命科学或是医学,但那时的生命科学绝对是一个冷门的学科,若不是因为听说天中的某届状元生物系毕业后工作十分不理想,我说不定真的去学生命科学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吧。
  “名师”其实只是一种符号,“名师”光环下的学子只多了一份自豪和自信。天中过去教育的成功之处还是主要依靠老师们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的奉献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模式。“不计名利”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但是更多的是老师个人本身的品性和修养。陈天飞老师和陈红老师就颇具的代表性,无论对那个学生,讲课之认真,答疑之细致,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前几天浏览天中的网页,陈红已是副校长)。相比之下有的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一副态度,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又是另一副态度,所谓的“师道”就不是那么完美了。还有的老师功利心很重,在补习班给过去的学生上课又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过去天中的教育模式是非常正规,并且很前卫。作为省立重点中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没有任何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偷工减料,甚至省教委规定体育需达标方可参加高考,临近高考还要去跑一个800米,我记得还有同学补测了一次。高中的劳动技术课,文科班的理化,理科班的史地,一节不少。天中六年几乎没有什么补课一说,只是在高二的暑假,提前半个月到校。天中的升学率一直不高,我想当年若是不那么正规办学,或许高考的升学率至少不会排在浙江重点中学的下游。天中的一些硬件设施也为前卫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初中时有一个暑假安排一个英语听力的强化班(我想很多“后司街”的我的同学都参加过这个班),一个班选几个人参加。当年没意识到这有多重要,还逃课,到后来考四六级听力时,方感受当年受训的好处。还有那一排最古老的苹果电脑。当年似乎“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并没有流行,但天中实际上已经做到了。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41:53编辑过]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4 编辑

天中的老建筑
  刚进天中时恰逢80周年的校庆,依稀记得当年校史陈列的样子。这次看到JIMMY_ZHAO到天中拍摄的珍贵图片,比以前还是翔实了许多,不过很多照片我见过。但是,我所学习过玩耍过的许多建筑却是现在的学生们再也见不到了的,尽管许多建筑的来历和故事我很晚才知道,甚至到现在也不知。仿佛曼哈顿的世贸双塔,轰然倒地之后,图片便成了永久的回忆。
老教学楼
  一栋二层楼的老教室,并没有太起眼。我记得校史如是说,这是民国初年天台的有钱的乡绅踊跃捐资所建,当年的这一栋教学楼是天台当时最大的建筑,比之县政府的办公地要高大而宽敞得多。没有政府的拨款,全靠士绅百姓的募捐所得,不是用作办公场所,是教室。
  条石的基座,砖木结构,民国初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左右对称两拱门,木制楼梯楼板。入口处皆由条石踏脚。教室宽敞(当时没班不到50人来讲),尤其二楼显得楼层很高,二层楼的建筑比一般三层楼的还要高。砖木结构通风性较好,冬天不至于太冷,夏天不至于太热。
  走过进80年的风风雨雨,带着被无数学子脚步踩出深坑的踏脚石,更带着日本人炸弹伤痕的拱门廊柱,终于在一片“现代化”的改造中变成了遗址。天台从此失去了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文化景观。天台人民对于教育的热忱,在这栋来自民间捐款的教学楼中可略见一斑。假如,它依然存在,经修缮后可作为永久性的校史陈列室,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天台教育博物馆,比再造那么几十个“济公新居“要富有内涵有意义得多。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42:37编辑过]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坚持闲聊原创的态度,手头也没有任何参考材料,全凭记忆,如有记忆不全和错误之处请网友指正。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6 0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02 编辑

老校长办公室
  老校长办公室位于大门通往操场的走廊当中向左拐,走进一扇小门,里面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一幢二层小楼和一个院子。据我的记忆以及“后司街”中提到过,那是天台某位名士的宅第(具体记不清了)。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建筑,属清末民初风格,简洁明了,中国传统的庭院融入了部分西式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小楼砖木结构,庭院中有一株皂荚树、一株枇杷树、池塘、桃树、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涵,枇杷多子吉祥,桃树可避邪。西式的夹竹桃和冬青为点缀和镶边。春天鸟语花香,秋天金黄的落叶满地,闹中取静,一派充满书卷气的官宦富家庭院。
  小楼采光极佳,几乎没有背光的房间,底楼中堂会客,校长、书记办公室在楼上。估计以前楼下是会客和餐厅,楼上是卧室。
  老校长办公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尽管中学时代并没有在意,但后来了解近代建筑和天台文化的时候,回想过去记忆中的小楼,体会到当时保存完好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建筑是那么的珍贵和稀罕。不想多说的是,它又是在天台“城市化”过程中无奈的被毁灭了。
  天台到处是旅游的资源,并且是十几年前江南非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以后再作专题闲聊)。短短十几年,古镇被毁,假古董拔地而起,美其名曰“发展旅游”。
  “多读几本书吧!大人!”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23:30:21编辑过]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10 编辑

大礼堂
  我想在天中消失的历史遗迹中,最珍贵的要数大礼堂。在8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大礼堂的大梁年久失修,因为台风暴雨的侵蚀,在发出一阵哀鸣之后轰然倒地。天中当局没有设法修复,顺应当时的改造之风,于竖年将其彻底拆除了。
  大礼堂气势恢宏,属传统中国古典建筑。整体高于地面半米左右,自然分割成南北二部分,北半部分占三分之一左右略高,南半部分占三分之二略低,恰好一个主席台,一个礼堂。四周有巨大的条石砌成,地面由二米见方的花岗岩石板的铺成,年代久远,地面的石板光滑异常。中间的八根立柱二人合抱,立柱由传统的石鼓作基垫。屋顶是大梁和椽,瓦片覆盖,瓦片上长满石松。
  根据记载,天中的大礼堂是明清以来天台科举乡试的考场,每年的科举乡试在此举行。如果它还存在,作为天台教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当之无愧。它不但在建筑上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传统风格古建筑之一,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天台人那种自古崇尚教育崇尚文化的底蕴,联想到过去天台那”佛宗道源“所需要的文化基础,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是如此的相得益彰。相比现在的天台,我们的确需要从内心进行深刻的反省。
  记得有一次校史展览,展出一根木制的调幅,是在大礼堂大梁倒塌后在大梁上发现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大致是说这个建筑是根据省一级的政府命令建造的,与前面提到的老教学楼和老校长室恰好构成了多渠道投资兴教的典范,政府、民间捐资、私家庭院。难道过去天台的教育投入果真如此超前,连现在的教育机构都难以达到吗?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23:30:51编辑过]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15 编辑

老天中的最后一幕
  我有幸在学后巷的老天中最后一届高中毕业,见证老天中关门的一刻。一段生活告一段落,同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七月流火“的记忆和对毕业母校的眷恋,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老天中的永远消失。
  校门走进二十米,老教学楼拱门对面有一排黑板,这是天中的BBS。每周工作计划,校历安排,竞赛奖励,重要通知等等都会在上面公告,每年最令人兴奋和吸引眼球的是秋季开学时,上年度大学录取的名单(这仿佛是古代的“金榜“)。随着录取批次的不同,名单渐渐变长,排在最前面的提前批和第一批录取名单,上面的名字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因为此前无数次的竞赛优胜奖励通告已经让他们的姓名成为了一种符号,可能不亚于现在的”超级女声“。
  从初一开始,一直热切地期盼这有朝一日自己能上这块“金榜“,每年榜中的人物便是自己的榜样,一年又一年的名单时时刻刻激励着自己。换句话说,与我同样被激励的肯定是一大批人,天中在这一点尤为成功。年轻人一旦成为某种人物”粉丝“,期间能转化挖掘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我终于有点理解 ”超级女声“的fans了。
  这一年终于到来了,现在看来,无疑是一曲黑色的幽默。令人高兴的是,我被第一批录取了,同几位“狐朋狗友”一起终于可以上榜了!在我们挥汗如雨准备高考之际就知道天中将要合并和搬迁,当时并不在意。当我们几个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想当然可以上榜。正值台风过后,尚未开学,我们几个兴匆匆跑到学校,看到的不是每年一度令人神往的名单,而是满地的污水,风雨过后的破败,甚至连看门值班的人都没有了。这才想起,老天中已不复存在!在巨大反差下上演了一曲天中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黑色幽默,我们几个人找不到板凳,只好捡到一截粉笔头搭成人梯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录取的院校!估计名单是不会有人看了,有没有人看并不重要,只是为了圆一个梦想,为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划一个句号。
  在一片风雨之中永远告别了学习了六年的老天中。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23:28:2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6 16:43 , Processed in 1.0745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