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88|回复: 2

鲍霁编《陆蠡散文选集》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6 21: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蠡散文选集·序言》
鲍霁编花文艺出版社 1983
    眼下日程表上亟待完成的工作已经排得拥挤不堪,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委托的这项任务——编《陆蠡散文选集》,并作序。因为,我爱陆蠡的散文,并景仰他的为人,推己及人,也恳切地希望它们能在更多的读者中间发出应有的光和热来。

    陆蠡,原名圣泉,生于一九O九年,浙江天台人。幼时在家读私垫,后到外埠读中学。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在泉州一所中学教书,同时开始散文写作。抗战前一年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编辑,业余继续从事散文写作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他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期间结识了著名作家巴金,成为至友。上海沦陷后,他坚守在这“孤岛”的文化岗位上,不幸于一九四二年四月被日伪宪兵队逮捕,不久即遭秘密杀害。他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据他同牢的难友说,他受审的时候,敌宪问他:“你爱国不爱国?”他回答:“我爱国的。”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精卫伪政府)?” 他回答:“不赞成。。最后,敌宪问:  “你看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他断然回答:“不可能!”他面对凶残的致人,态度从容而镇定。他宁愿为此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肯丝毫有损于民族的尊严;他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前途满怀信心。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崇高的品德,写下了自己一生中光辉灿烂的最后篇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陆蠡算不得声名显赫的大作家,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字甚至已不为一般人所熟知。可是,  巴金一九四六年在国民党统治的上海就曾预言:

    是的,在我们中日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  许多家庭残破,生命象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真理,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我们从陆蠡朋友们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对他的为人有所了解。陆蠡没有进过什么名牌学枝、受过什么名师指导,供他炫耀。可是,他通过向书本、社会(那里面有许多一统的老师)学习,努力自修,获得丰厚的文化修养。他不但酷爱文学,而且喜好音乐,能弹奏钢琴。他在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相当的根基:在他的存书里有“一架一架自然学的书籍”。他且精通外语,曾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罗亭》、《烟》和拉马丁的《葛莱齐拉》三本小说。  “他有写作的才能…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
    陆蠡的外表也没有什么常人所称道的轩昂、俊秀的容貌,机警、流利的谈锋等。他身村瘦小,  而且右眼失明,  “虽说睁在那里,  因为没有光,定定的,全部面容为之发暗…”。他“拙于辞令”,  “偶有聚会,说话最少的照例是他”。但是,他有着“璞玉一般的心灵”。他对工作总是埋头实干,不求人知,譬如抗战爆发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陆续去了内地,他就不声不响地“挑起那想不到的责任的重担,拣书,打包,校稿,以及任何跑腿的杂差”。他待人谦逊、友好、忠诚、恳挚。平时朋友聚会,他总是坐在一个不惹人注意的角落,悉心地听着别人谈论,充满好意地对着你静静地笑着;偶然遇到朋友有失检点时,他却也不客气地出来制止、干涉。据说一天晚上有四个朋友在书店打牌,被他深夜归来碰见,他当即一言不发地走过去,把牌桌推翻。他这样做,完全是出
于一片爱护的诚心。
陆蠡虽然因为生活天地和视野的限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直接反映当时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的浪潮;不过,他又确是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热爱生活,时常为祖国的危难、社会的黑暗而苦闷和不安,同情那些老弱无辜的不幸。化对生活的态度是诚实的,努力的,想有所为。他心中有是非,向往和追求美好、光明,憎恨和反对丑恶、黑暗。他洁身自好,珍视和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陆蠡陷入日本宪兵队的魔爪,起因于文化生活出版社被查抄。出版社被抄时,他恰好不在场,本来可以从容趋避,“可是为了负责,他自愿向捕房‘投案’,而因此终于被引渡到敌人手里”。这事实表明,陆蠡对敌人的凶残本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未免太迂阔了。但是.这事实又同时表明,陆蠡是多么正直无私:他惟恐此案牵连别人,所以自己站了出来。至于陆蠡被敌人审问时的表现,已如前述,更在我们面前矗立起一位可敬的爱国者的崇高形象!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总是作家人格和个性的表现,对于散文小品和诗歌来说,这种表现往往更直接、更鲜明。陆蠡的散文,正是他那璞玉般心灵的流露。
    陆蠡一生出版过三本散文集。《海星》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初版于一九三六年。该集所收的一部分作品是一九三三年写的,如《海星》、《黑夜》、《失物》、《春野》、《窗帘》、《麦场》和《荷丝》等;  另一部分作品,则是一九三六年春天到上海后写的了,如《光》、《梦》、《松明》等一组散文诗和《水碓》、《哑子》、《蟋蟀》、《八哥》等一组“故乡杂记”。  《竹刀》是陆蠡的第二本散文集,初版于一九三八年。该集所收的作品,多写于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二月。这时,作者在艺术上已经明显地趋于成熟.呈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借用题
为集名的《竹刀》一篇,是历来受到人们称许的散文佳构。该集付印时正值“八一三”战火燃起,上海租界不久成为“孤岛”。陆蠡一九三八年三月在后增加的《附记》中写道:“半年间中国版图变色了。多少人死亡了,流离失所了。这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将仍继续着,我惭愧这小小散文集未能予苦难的大众以鼓励和慰藉。”他于此之后写的一些散文作品的内容,确实与祖国的危难,时代的风云比较贴近了,尽管是“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他从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O年春之间写的散文,遂编成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于一九四O年八月初版。“囚绿记”本天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第一篇的题目。这篇作品在怅惘、缠绵而又沉郁的情致中,蕴蓄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堪称陆蠡的代表作。作者借此命名散文集,也一定寄寓着这样的爱国情思。身居“孤岛”危境的陆蠡,心情是复杂的,然而是深沉的,积极的,炽烈的。陆蠡后来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正气凛然,镇定从容的气魄,在他的这些散文作品中是早已经吐露出可贵的精神枝芽了。
    陆蠡的三本散文集所收的作品总数,不过四十余篇,十一万字左右,可是他的散文已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以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存一席光荣的地位。这是由于他的散文不但表达了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情操,而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蠡的散文里时常洋溢着乡野的泥土气息;这一点好象同李广田的散文有些近似。不过,李广田所萦绕于怀的,多是黄河下游平原的乡野,气度相犷、深厚,而陆蠡所眷恋咏哦的则是江南浙东的山乡,格凋细腻、清丽。陆蠡的散文还擅长讲述乡间哀婉动人的故事,着力于控诉封建道德的罪恶,世间人情的浇漓,表达的感情更加悒郁和愤懑。陆蠡的散文还十分注意文字的锤炼,语言富于节奏感,倾心于一种淡雅的色彩,总之,陆蠡的散文是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的。陆蠡的散文都象他所描写的江南山间的清潭那样澄彻和宁静,又都象他所描写的山间小溪那样清新和委婉。谁置身于这样可爱的清潭和小溪旁边,会舍得当即离去呢?
陆蠡是个待人恳挚而从不张扬的人。读这样人的文篇,特别是散文小品,就得象倾听至友谈心那样,才可能愈读愈有味道。巴金在《怀圣泉》那篇文章里曾经忆及:
抗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他常常有机会在晚饭后同陆蠡促膝谈心,总是一谈就谈到宵禁快到的时候,才匆匆跑回家去。他说;“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当我们读过陆蠡的这些散文以后,将也可能接触到这个崇高的灵魂的!
但愿这本散文选集,有助于今天的读者研究陆蠡的散文,并知道陆蠡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会由此爱他敬他,以呼突他那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一九八二年春夏间于北京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4-28 10:17 编辑 ]
发表于 2008-4-28 09: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应该是老书了
发表于 2008-4-28 1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版《陆蠡散文选集》书影:



百花版 《陆蠡散文选集》目录:( 本书选收作者48篇散文)

序言
黑夜
海星


夏夜
失物
春野
蛛网和家
窗帘
元宵
贝舟
麦场


松明

红豆
榕树
麻雀
母鼠
荷丝
水难
哑子
蟋蟀
八哥

竹刀

庙宿
嫁衣



苦吟
《囚绿记》序
囚绿记
光阴
地影
寂寞
门与叩者
乞丐和病者
昆虫鸟兽
私塾师
独居者
覆巢
秋稼
《少年读物》发刊词
给亡妻(手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3-29 18:20 , Processed in 1.0668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