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浔遗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09:5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驿外寒梅 于 2016-6-2 09:59 编辑

                                                                                          南浔遗梦
       来到南浔古镇的那一天烟雨迷蒙,绵绵延延淅淅沥沥,随着灰色瓦沿上渐湿的流光,这个江南小镇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斑斑驳驳,一瞬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久远的年代,这里听不到喧闹的汽笛噪响,  看不到耸云的高楼大厦,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一艘艘小船……,构成了水乡古镇独有的苍老和神秘。
      迈过景区门口的拱桥之畔,青石铺成的小径增添了古色,白墙青瓦仿佛能看到不远处江南才子长衫纸扇,在一段昆曲唱腔中舞出江南水乡的水袖流苏。油纸伞下那个盘着青丝的旗袍佳人,从这鱼肠小弄尽头娓娓走来,步履轻盈,如丁香一样,踩着星星点点的潮绿青苔。
      漫步古镇,小莲庄的风雅、颖园的精巧,较苏州同里的退思园毫不逊色。张石铭故居一两金子一块从法国定制的雕花玻璃、刘氏梯号庭院里的罗马柱,与周庄沈厅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明时代豪宅风格截然不同,建筑所反映的主人的富庶程度也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这并不奇怪,南浔自宋代建镇以来,一直繁华,到了近代,随着上海开埠后积极参与对外生丝贸易起家,小小南浔镇更是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富可敌国”并非吹牛,19世纪末,出现了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丝商群体,仅“四象”家财就在6000万两白银以上,而当时的清政府岁入仅7000万两。而这种富庶和繁华,也是自有其来历的。
       财更要有才,富硕的南浔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古镇东大街的张静江故居“尊德堂”,中堂挂着吴昌硕的画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两旁抱柱的楹联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两朝帝师翁同龢所书:“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积德”四个字,概括了南浔士人学子、商贾名流千年以来的心路历程,更是为其近代以来的发展做了绝好的注解。
南浔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处,但最早被保护的是嘉业堂藏书楼。这座由南浔首富刘家的后人、被鲁迅先生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所创建的藏书楼,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历代私家藏书楼的最后绝唱,它为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设在与藏书楼一水之隔的小莲庄西路桂花厅的“叔蘋奖学金展览馆”,更是一个至今还在延续的传奇。这个同样由南浔“四象”之一的刘家女婿顾氏后人顾乾麟先生在民族危难的1939年创立于上海的私人奖学金,到1949年共资助了1000多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不少获奖学子后来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其中就有前国家领导人钱其琛。1986年,顾氏在京、沪、湖一带重启“叔蘋奖学金”,20多年来又资助了6000优秀学子得以脱颖而出。与之对应,在小莲庄荷花池的东侧,有创建于1983年的刘氏后人“刘湖涵教学基金”展室。
       说起南浔的文化底蕴,倒想起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开篇中说的南浔庄廷龙《明史》案,金先生小说虽然大多虚构,但这一段史实基本不差。清初浙江乌程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学习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因此出钱购买明末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1660年)将书刻成刊发(《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为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这时廷鑨、允诚已死,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廷鑨弟廷钺被杀。因此获罪,“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已故庄廷龙,也被戳其尸”。此事牵连甚广,凡为此书作序、校阅、刻字、印刷、卖书、买书及地方官吏均处死,牵连致死七十余人,其中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凌迟处死,史称“庄廷鑨明史案”。这桩清代第一起文字狱就发生在南浔,现在古镇上的南浔史馆有专门陈列,这悲惨的往事也算是南浔历史上文化沉淀的深厚的鉴证吧!
       我信马由缰地挑着僻静的小巷走,有时是在人家后院,有时是在沿河低地,这一路每次在经过路口时终归还是喧闹的,而走进小巷的深处便也就清净了。古镇的房屋大抵保持着民国之前的风格,清一色的木结构门窗让整个古街古色古香,古镇的河道两边都是石块砌成的河岸,石材的耐风化让那个时代的印记保留至今。清一色的白墙配以青灰色的黛瓦,与河水中的倒影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古镇仍有原住民生活,我们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兴起打乱了她的宁静悠然,但是我们却也不能苛责,毕竟走在小桥烟雨,走在沉静古巷,走在青石铺路,我们确实还能够看到她淋湿的灵魂,就仿佛戏台上的青衣老旦,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清雨一伞开,台上乱红飞溅相约三生情缘,台下人面已不知时光流转多少年。就这般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古镇看着那些旅客匆匆到来又急急离开,她依旧延续着多年以前祖祖辈辈留下的生活方式,宁静悠远地看着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上演的一出出悲欢离合、世事浮沉。
       “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站在拱桥上,频频回首着南浔古镇,照片定格在那一刻,在我盈盈笑意中古镇款款的朝我走来,仿佛丁香般的女子,踏在悠长悠长的青石巷上……

沙发
发表于 2016-6-2 10:45:27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4-25 11:58 , Processed in 1.0807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