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2-15 10:25: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佛陇”最好搞个铁架子罩着,小心农民种菜,一锄头刨了一块。
讲究点的,弄玻璃框罩住,露天的石雕,最禁不起风霜侵蚀。
42#
发表于 2012-2-15 13:06:30 |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2-2-15 15:47: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佛陇”最好搞个铁架子罩着,小心农民种菜,一锄头刨了一块。
讲究点的,弄玻璃框罩住,露天的石雕, ...
褚留香 发表于 2012-2-15 10:25

该地农民有福,天天对着佛字劳动,锄一记等于念一卷经啦
44#
发表于 2012-2-15 16:35:56 | 只看该作者
该地农民有福,天天对着佛字劳动,锄一记等于念一卷经啦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2-15 15:47

恩,比庙里那些心猿意马的和尚,强百倍。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8:4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2-16 08:46 编辑

“佛陇”二字,近几年已风化得差不多了,
要不是有人指点,就是找到了地方,
也难已肯定了。
而“教源”二字,因岩石较为沙性,
现已完全认不出了。
“佛陇”二字有“指堂”二字的落款,
“教源”二字因无落款,
有些游记都将其归为指堂书,
好在《天台山方外志》有明确的记载。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09: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4-9 09:09 编辑


智者大师说法处(当代)徐生翁 字在天台山佛陇)


    蓝天下的佛陇,显得格处的空旷。走在佛陇上,仿佛置身于天空之中,这种神奇的感觉,当年智者大师就深有感触,佛陇就成为了他到天台山之后的初修地。佛陇的东端,有一块长十二米的磐石平静地卧在山岗上,周围平坦,使得这块磐石格外地醒目,远远地,它就映入眼帘。

    隋朝的佛陇,智者大师就端坐在这块巨石前,开始了寂寞的修行,这是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之后,更多走在佛陇的僧人,被这块磐石所吸引,在僧人的心中,它充满神圣。不知不觉间,智者大师的前面坐满了前来听经的僧人,灌顶就是其中的一位。磐石前,智者大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灌顶心领神会大师的思想,将大师的讲述整理成集,这就有了后来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磐石旁边,还有数块形如僧人的岩石,于是,就有了罗汉听经的传说。其实,远远望去,到底那位是僧人,那位是岩石都很难判断。僧人就是入定了的岩石,岩石就是听经的僧人。当这一场景定格于佛陇时,就是一幅智者大师弘法的画卷了。

     1956年的初秋,佛陇十分的宁静,以往身穿海青衣僧人的身影已难得见到了,真觉寺的晨钟暮鼓也已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就在许多僧人还俗的大环境下,佛陇的磐石上,镌刻上了“智者大师学法处”七个字,署款处为:“徐生翁题,怀通刻石,丙申九月,西蜀海灯捐刻。”这是一位书法家和二位僧人对于智者大师共同的缅怀,也是对于佛教天台宗共同的崇敬。

    “智者大师说法处”字体雅拙天真,这恰好是书法家徐生翁的风格。徐生翁(1875年—1964年),浙江绍兴人,布衣终身,淡泊自甘,对书画艺术却孜孜以求。写下这几个字时,徐生翁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此时所写的书法已是铅华洗尽,别具情趣。他的这种童稚体风格与书写的内容,有着一丝契合,厚重而纯朴。僧人怀通的刻石也是十分的细腻,每一笔都渗透着这位僧人对智者大师的敬慕之情。

    海灯法师(1903年一1989年)四川江油人,二十一岁出家为僧,随侍虚云、静权等法师学佛习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僧人,当时他在佛陇真觉寺修行。对于他的武功,天台民间有多有传说,有关他的一指禅,许多老人也都见识过。现在国清寺周围茂密的树林,就有当年海灯法师护林的功劳。

    其实,在明朝佛陇上就有“智者大师说法处”的摩崖,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六个字已不可寻了。从《光绪台州府志》的记载中,我们能还原明朝的这方摩崖:“智者大师说法处,右摩崖七字,高三尺五寸,广一尺八寸,前行四字,后行三字,经七寸,在天台山大慈寺前石壁。”大慈寺也就是佛陇上的修禅寺。

   佛陇上的这七个字相隔了五百多年,但它们表达的都是对智者大师弘法精神的敬意。当我们注意到徐生翁写这七个字时,恰好是佛教衰落的年代,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在他们的心中暗藏着一种希望,希望天台宗教义能薪火相传。

    刻着“智者大师说法处”的磐石静立于白云之下,这是佛教天台宗的基石。远去的是大师的身影,留下的是大师的智慧,如白云般的流动,又如磐石般的坚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7#
发表于 2012-2-21 23:41:14 | 只看该作者
莫说磐石痴,曾听当年大师说法妙音。
48#
发表于 2012-2-22 09:00:44 | 只看该作者
莫说磐石痴,曾听当年大师说法妙音。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2-21 23:41
堪称东土菩提。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9:4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3-5 09:43 编辑


(佛(清)兴慈法师 字在天台山高明寺外)
                                       【柒】佛
    在僧人兴慈心中,有着一个佛字,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当兴慈将心中的佛字,镌刻于高明寺外的山岩上时,巨大的“佛”字,格外的慈善,这份慈善成为了兴慈生命中的底色。六米半的字径,为当时天台山摩崖高大之冠。落款为:“石梁比丘兴慈书,释子彦慧募刊。”那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兴慈法师才二十七岁,那一年,他开始在天台山讲经传教,这个“佛”字是他讲经时的初次感悟。

    兴慈法师(1881年—1950),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出家于天台山的下方广寺,法名昭然。兴慈幼年就随父亲住在下方广寺,晨钟暮鼓间,聆听父亲诵读经文,到了十四岁,就以父为师,依父剃度出家,做了小沙弥,法名悟云。年轻的兴慈潜心研究佛学,尤其是天台宗佛教经义,极高的悟性加上数年的研读经典,二十七岁起开讲《金刚经》、《法华经》等经,七年之后,在天台山高明寺开坛传戒,深受欢迎。

    民国七年(1918年),对于兴慈法师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应邀赴沪传播天台宗教义。后来,天台宗在上海的兴起,他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离天台山之前,他特意来到高明寺,来看一眼他亲手写下的“佛”字。他知道这次的上海之行,是传播佛法之旅,他要将这个“佛”带到繁花似锦的上海。

    来到上海,他首先在爱俪园讲授《天台四教仪集注》。其中有一位叫沈映泉的上海居士,听了他的讲经,深为感动,捐资在小南门建立超尘精舍,请兴慈法师以精舍作为培育僧才之所。兴慈法师以超尘精舍作为弘法之用,登座讲经,四方学僧闻风而来。在这段时间,他广结上海各阶人士,向他们传播天台宗教义。

    学僧越来越多,超尘精舍显得过于狭小了,兴慈法师准备在繁华的上海建一座寺院。由王震居士发起,购得吉安路与东台路之间五亩余土地,经过五年的努力,法藏寺在上海法租界茄勒路(今吉安路271号)建成,它成为上海一所颇具规模的净土大刹。法藏讲寺的大雄宝殿,为西式建筑风格,在上海佛教丛林中,独树一帜。那一年是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兴慈法师四十九岁,他任法藏寺第一任方丈。

    法藏寺是上海唯一的天台宗道场,为上海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之后的岁月中,他在法藏寺以天台教观为指南,以净土法门为依归,教诲四众。他生性质朴,甘守淡泊。一衣一衲之外,不蓄一物,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金,都归入寺院。沪上巨商名流受其感化而皈依者,不计其数。

    抗战期间,再一次见证了兴慈法师的慈爱之心。他任“上海佛教同仁会”会长,坚持为难民施粥长达五年之久。之后,他在法藏寺内开设慈光补习学校,为贫苦市民子弟进行初中教育,还开设慈光施诊所,为贫民施诊给药。他支持他的徒弟惟云捐办“兴慈中学”,并在校内办育僧会,培养僧才。

    晚年的兴慈法师,退居上海江湾的三官堂,静居念佛。1950年春夏之间,他身体不适,自知世缘将尽。预知时至,沐浴更衣,西向端坐,于大众念佛声中,泊然而寂。不知那一瞬,远在天台山上的那个“佛”是否从他的心底飘过。

    之后,另一位来自国清寺的法师,成为了法藏寺的主持,他就是静权法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0#
发表于 2012-3-6 01:07:22 | 只看该作者
法藏寺,上次聊天时聊到过的啊,就是谁也想不起名字了。哪天去拜访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4-29 12:14 , Processed in 1.0684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